181| 钱钟书对《论语》高明的引用和化用

181| 钱钟书对《论语》高明的引用和化用

00:00
14:19


本集文稿

我们前面讲了博通中西的大学者朱光潜对孔子和论语的论述,然后又介绍了上过朱先生课的大学者季羡林对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论述。今天我们要接着介绍另一位毕业于清华,而跟朱光潜先生也有交集的大学者,这就是钱钟书先生。钱先生既精通中国古典,又精通多种外语,以博览群书聪明过人,成为当今最博通的中国学者。他还是杰出的小说和散文家,他的长篇小说围城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是很多朋友都不陌生的。钱先生生于1910年的11月21日,也就是前天,正好是他的108岁的生日。


钱钟书从清华毕业,留学牛津大学。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要写一部文学批评史,他不懂中文,请钱钟书合作,钱先生拒绝了合作,却对中国文学批评做了一个梳理,写了一篇长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寄回国内一个叫《文学杂志》的期刊,负责的编辑正是朱光潜。朱光潜写了数百字的编辑后记,对钱钟书的"繁征博引,头头是道"大为称赞。而这已经是朱光潜在杂志上第二次刋出钱钟书的文章了。在这之前钱钟书还寄来过一篇散文,标题叫《谈交友》。


这篇他27岁留学时写的散文,讨论朋友问题,主要就是以论语季氏篇里孔子的名言"友直友谅友多闻"为话头的。这句话古人常奉为交友指南,是选择朋友的主要标准。而钱先生否定说,只结交对于我们品性和知识有益的人,这是漂白的功利主义,这样的交情是不易巩固的。直谅的人往往首先是性格有问题。他说大凡最自负心直口快、喜欢规过劝善的人,像我近年来所碰到的基督教善男信女,同时最受不起别人的规劝。因此你不大看见直谅的人,彼此间会有什么友谊?


大约直心肠,很像几何学里的直线,两条平行了,永远不会接合。其次是心态有问题,心直口快,无过于使性子骂人。而这种直谅的益友从不骂人,最反对你骂人,他们找到他们认为你的过失,决不痛痛快快的骂,只是婆婆妈妈的劝告,算是他们的大度包容。他们喜欢规劝你,所以他们也喜欢你有过失。好比医生要施行他手到病除的仁心仁术,总先希望你害病。所以在钱钟书看来,这等益友简直居心险恶,而多闻的益友同样靠不住,见闻多记诵广的人,也许可充顾问,未必配做朋友,多闻的"多"字,表现出数量的注重。


记诵不比学问。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的性情淘融为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性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反过来说,一个参考书是的多闻者,无论记诵多么广博,你总能把他吸收到一干二净。学校里的一般教师,授完功课后的精神的储蓄,缩挤得跟所发讲义纸一样的扁薄了。普通师生之间不常发生友谊,这也是一个原因。根据多闻的原则而产出的友谊。当然随记诵的增减为涨缩,不稳固是可想而知的。


钱钟书在对孔子的名言做了有点深文周纳的却又言必有中的解构之后,提出了他正面的交友论,"能给你身心利益的人,未必就算朋友。朋友的益处不能这样掂斤播两的讲⋯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身心的愉快,没有这种愉快,随你如何直谅多闻,也不会有友谊。接触着你真正的朋友,感觉到这种愉快,你内心的你内心的鄙吝残忍自然会消失,无需说教似的劝导。"这自然已经不是在专门谈论语了。钱钟书在这篇文章当中,自己的见解都建筑在跟孔子抬杠的基础之上,但也可以说正是孔子的名言,刺激了钱钟书的奇思妙想。


钱先生书读得通透,又敏锐过人,所以常有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见解。比如他说佛家道家,胸中还有生死之见,所以需要用比喻来安慰。佛家讲解脱,庄子讲悬解,悬解就是把一个挂着的人解下来。钱钟书说,这都多此一举。孔子认为生和死都是分内的事,佛祖则认为死是一桩大事,正因为胸中存在生死之见,所以才要说通达的话来自我安慰。正是因为心中想着生死之苦,所以才要寻求解脱的办法。而论语里仁篇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钱先生大为佩服,说,明知死就是死,你看孔子不文饰自欺,不矜诞自壮,也不狡黠自避,总之,不用一切言辞、一切手段来回避人是要死的事实。钱先生说,这才是"真置死于度外者"。因为对论语太熟了,钱钟书在落笔时可以信手拈来,从给人写信到他的小说围城,都留下了论语的痕迹。在他晚年,胡乔木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拉他做副院长,钱钟书只挂名,不管事。他血压高,胡乔木给送了进口的降压新药。钱钟书回信说,"弟则某未达,不敢尝,仍依照北京医院指示而已。"


这里就用了一个论语的典故。论语乡党篇里记载,鲁国的掌权的大夫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丘是孔子的自称,他叫孔丘,他的意思是自己不了解药性,所以不敢试吃。钱钟书在信里借用了这个句式,说"弟则某未达,不敢尝",意思是我也不了解这个进口的新药的药性,所以不敢吃。我们知道新药有的效果很好,但有的不一定,有的则可能有一些还没有被发现的毒副作用。所以钱钟书的态度比较保守谨慎,说他还是听北京医院医生的指示,只用常规老药。


他引了论语,也就是拉上孔子来做榜样,于是拒用新药不仅是最稳当的态度,同时也有了最正当的理由。当然这要收信的人也一样熟悉论语才行,否则看他的信就不仅体会不到钱钟书的幽默俏皮,反而会莫名其妙了。而在围城里,钱先生也有不止一处对论语的化用,不知道看过围城的朋友们是不是还记得,围城里写道,方鸿渐赵新梅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同往三闾大学,途经鹰潭入住某家小店。方鸿渐和赵辛楣住的房间里留下了一个前面的住客遇到了一个叫王美玉的妓女的记录,而他们出去买车票却没有买到。


小说里写到,大家没精打采的走回客栈,只见对面一个女人依门抽烟,这女人不知用什么东西烫出来的一头卷发,像中国写意画里的满树梅花,颈里一条白丝围巾,身上绿绸旗袍,光华夺目,可是那面子亮得像小家女人衬旗袍里子用的佐料。辛楣拍鸿渐的膊子道,"这恐怕就是有美玉于斯了。"鸿渐笑道,"我也这样想。"顾尔谦听他们背诵论语,不懂用意,问:"什么?"李梅亭聪明,说,"尔谦,你想这种地方怎会有那样打扮的女子?你们何以背论语?"鸿渐到道:"你到我们房里来看吧!"论语子罕篇里有两句:"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里的这个求善贾的贾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通价格的价,求善价就是卖个好价钱。因为孔子周游列国,看到一国的君主并没有推行仁义的意思,他就不做官,离开了那个国家。子贡有点着急,就拿一个比喻来问老师,说有一块美玉放在这里,你是把它藏起来,放在柜子里,还是要把它卖一个好价钱呢?孔子说要卖啊要卖啊,我是在等个好价钱。而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把这个贾字当做商人来解释,那就读gu,意思也差不多跟前面的相通。


钱钟书借赵辛楣和方鸿渐的口,引用论语里的话,记明合了前面已经设下伏笔的"王美玉"的名字,又暗喻了其"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妓女的职业特点,用论语的话用得天衣无缝,虽然不太雅,也不太厚道,但你实在不能不佩服。钱钟书对论语的熟悉以及他构思的巧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恰凯

    二、知识卡片,中间换过一次,应该是为了更方便传播,重新进行了设计,然而仍有可商榷之处。 1、时间标签:目前的卡片,每张上都标有具体日期,但有很多人并不是当天听到,可能是过了两天甚至过了很久,才听到这堂课。届时想分享卡片,上面的时间早已过期,不免会丧失转发朋友圈的欲望。 2、内容设置:文字只有文言文,没有白话解释,也没有傅老师对此的深度解读。简陋至此,如何能引起网友自发的传播欲望? 以上,做付费知识产品时,文稿和卡片都是留存和拉新的常规手段。但请不要因为常规,就应付了事。从常规中运营出亮点,这才是最考验能力的。

  • 恰凯

    提两个小建议,给喜马拉雅的工作人员 一、文稿方面 1、排版不一。有时分为引文和正文两部分,有时则只有正文,另外字体大小、是否加重、段落空格等等,都经常变化、没有统一。虽然也理解,这个课程持续时间长,可能负责的编辑中间有所更换,但交接时应该交代清楚,前后保持一致,这才是对工作负责的态度。 2、每周答疑,一直没有具体文稿。仅1234列出课程提到的问题,甚至干脆写一句“对于各位观众留言的互动回复”即了事。个人推测,答疑部分,可能因为是自由发挥,所以不像其他正文有文稿可供编辑。但傅老师每次回答提问时,都有着很多精辟见解,即便不放上全文,至少也可以摘录部分精华章句。

    赵波_8j 回复 @恰凯: 估计意义不大,之前的留言中诟病过多次了。讲张岱年先生那期文稿缺了一大段,之后的一期缺了一小段。我主要听,自己做笔记,文稿参考罢了,仔细看错误很多,已经懒得说了。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居九容

    贾,解读为“价”和gu,完全是两种意思吧?一个是求财,一个是寻人。前一个是等待一个好价格把自己卖出去,后一个是等待一个好君主,发挥自己的才干。《围城》里这一段写的有些过了,这是把孔子比喻成什么了?

    仙籽儿_ 回复 @居九容: 厉害👍🙏

  • 可人_xn

    感恩教授!

  • 真水无香春暖花开

    感恩遇见!感恩傅先生!

  • 雍门子

    感谢!受益!

  • 刘红燕_oz

    听先生的讲课,也是身心愉悦

  • 维尼宝贝pooh0608

    晚上好😃😃😃

  • 听友19191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