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张岱年论孔子思想的十大特点

177| 张岱年论孔子思想的十大特点

00:00
20:02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我们上一次讲的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友兰,从冯友兰数下来,当代大陆最受尊崇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大家就要推跟冯友兰同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张岱年先生了。张先生生于1909年,从小跟着私塾的老师读四书,上世纪20年代在北京读中学。1928年3月,这个19岁的高中生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列子》的文章。半年之后他考清华大学被录取了。当时冯友兰已经是清华教授,但张岱年还来不及认识他。那时清华得受国民党的军事训练,张岱年不愿意,不愿意怎么办?


两个星期之后,他直接就退学,然后转向了不需要军事训练的北京师范大学。他在北师大听课之余,自学中外哲学著作。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卷1931年出版,本科生张岱年就写了《评冯著中国哲学史》,又写了《关于老子年代的一个假定》,在对冯著深表敬佩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冯友兰看了他的文章很欣赏。冯友兰回忆说,等到见了面,面前的是"一忠厚朴实之青年,气象木讷,若不能言者,虽有过人聪明,而绝不外露,乃益叹其天资之美"。一句话,就是人品学问都好。


于是这个青年本科生一毕业,而且还是从清华退了学的,却由清华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冯友兰推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亲自批准,破格录用他为清华哲学系助教。1935年,张岱年跟一位叫冯让兰的北师大校友结婚。你没听错,张夫人冯名字跟冯友兰只差一个字;你也没猜错,张夫人是冯友兰的妹妹,不过是堂妹,是冯友兰介绍他们认识的。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了一次院系大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各学院都被并入北京大学,全国各校的哲学系都集中到了北大。


冯友兰和张岱年从此就都成了北大教授。1954年,北大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由冯友兰讲先秦到汉初,由张岱年讲汉代到明清,那时候的大学生真是好福气。可惜好景不长,张岱年回忆说,"


可是从1957年到1979年,一晃就是22年的时间,我一生中最好的几十年就这样子浪费掉了。"张岱年思想缜密,文章凝炼,他的代表著作是青年时代写的《中国哲学大纲》。这部书跟胡适冯友兰的书不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按时代按人物的先后来叙述的。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是按哲学问题来梳理的,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部分,各部分又分几个细类,如人生论里包括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人生问题论四部分,而四个部分下再分细类,如在人生问题论下分为义与利,命与非命,兼于独,自然与人为,损于益,动与静,欲与理,情与无情,人死与活不朽等九章。


所以这部书又叫中国哲学问题史,可以让我们对某个问题某个概念的发展历史有较完整地了解。如义与利,先讲先秦儒家与墨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而儒家从孔子讲到孟子荀子,然后再涉及到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直到清代的王夫之等,一路讲下来,能给我们理出一条清楚的线索。所以这书对我们掌握中国哲学的脉络,当然是很有帮助的。除了专著,张岱年在很多文章中都讨论到孔子涉及到论语,他晚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我喜读的十部书,老子庄子孟子史记都在其中。


而第一部就是论语。他推荐说,"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名言粹语,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有些直到今天还是应该重视的。孔子提倡仁的原则,可以说是古代的人道主义,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在今天仍是应该肯定的。"而他有一篇解析孔子思想特点的论文,叫《孔子哲学解析》,在我看来是概括孔子思想特点很到位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举出了孔子思想的十个特点,来加以论述。一,述古而非复古。多年以来,人们认为孔子是复古主义者,认为孔子绝对拥护周礼,主张恢复西周制度。


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合乎事实。孔子承认历史有变化,但不承认有根本的变化。这种观点不是复古主义,它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明确宣称从周,但应注意这里所讲从周是以周代跟夏殷二代的比较而言的,是认为周代的文化比没殷二代优胜,所以主张从周。在春秋时代,周制已坏,孔子宣称从周,确有保守的意义,但也有在三代之中取其最近的意思。二,尊君而不主独裁。儒家主张尊君,这是从孔子开始的,但是应该注意,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个人独裁,孔子虽然主张尊君,但他认为人臣事君要有一定的原则。


他说,人君如有过失,应该进行谏诤。"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之即犯颜直谏。中国古代有纳谏的传统,虽然真能纳谏者不多,而表面上还要鼓励直谏。这个传统也与孔子有关。孔子也要求君主遵守一定的原则。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对于臣也要遵守一定的制度,所谓礼当然是有利于君的,但对于君的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三信天而怀疑鬼神。在孔子的哲学中,最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决定者,但孔子所谓天已不同于商周传统观念中的天,有时又接近于自然之天。而对鬼神,孔子则持怀疑的态度,他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两个如字表示并非真有鬼神存在。孔子又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对于鬼神,虽人要敬,却需远之,这样才算得明智。孔子对于鬼神持怀疑态度,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四一言命而超脱生死。孔子肯定天命,强调知命,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认为知命是重要的。孔子既尊天又讲命,这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孔子虽讲天命,却又非常重视人为,在生活上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生态度及超脱生死,主张为道德理想而献出生命,不把死看作重要问题。


子路对孔子说,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只应知生,何必知死?既不应该考虑死后问题,而且生也是可以舍弃的。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实现人的品德,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任何阶级的道德所必然要求的。我们不应因为反动派曾经利用这个口号,而将这个主张本身也看成反动的。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之下,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以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五,标仁智以统礼乐。仁是孔子哲学的中心观念,孔子虽以为仁者的境界比智者高,智者次于仁者,但他兼重仁智,这还是值得注意的。孔子也一再以仁、智、勇三者并举,如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后来中庸以智仁勇为"三达德",兼重三德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特点之一。孔子是当时的礼乐专家,强调礼乐,他的思想特点是以仁统帅礼乐,使礼乐从属于仁。六,道中庸而疾必固。孔子非常崇尚中庸,事情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叫做中,超过这标准就是过,


没有达到这标准就是不及。处理很多事情要合乎这个标准,这就是执中。这标准是经常性的,就称为中庸。中庸有两层意思,第一,肯定事物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要转向反面。第二,要求坚守这个限度,以免转向反面。孔子讲中庸要求遵守一定标准,但他又反对必固,反对不顾条件,专守某一固定标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方面讲过犹不及,一方面又讲毋必毋固,这些思想中包含着辩证法,七,悬生知而重闻见。孔子区别了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以为生而知之的人高于学而知之的人,但谁是生而知之的,孔子没有说,他断定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所以他所谓的"生而知之者上也"不过是虚悬一格而已。


而他自负好学,看重多见多闻。"八,宣正名以不苟言。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正名是纠正名义,它的作用在于言之不苟。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是他对于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表现了他作为哲学家的特色。九,重德教而卑农稼。孔子论政治,着重道德教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这是儒家的特点,但他却看不起生产劳动,把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对立起来。劳动人民从事农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只讲究礼义就行了。这是儒家的传统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严重缺陷。


十,综旧典而开新风。孔子对于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做了第一次的系统整理。在整理上古时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孔子总结了尧舜禹汤文武的统治经验,并且总结了上古时代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在政治上,孔子的态度虽然是比较保守的,但他总结了上古时代以来的统治经验,这本身也是一个贡献。这十个方面的分析,个别地方有些具体的问题也许还可以再讨论。但总体上说,张岱年先生的概括非常周到,而且话说得非常的有分寸。这十个特点的概括,不是一般人能够随便做得出来的,值得我们在阅读论语的时候作为重要的参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波_8j

    很佩服张先生的学问。但是不论张先生或者冯先生的政治头脑都比不上后来的高中生王鼎钧先生,否则,他们的学术成就会更大!拿点儿证据出来,我们现在最常看的大师们(留下来的大师)的著作几乎都是大师们在之前的著作,之后的几乎为零(钱钟书先生的《管錐编》是后来写的,确还是我们看不懂的,为什么要写我们看不懂的呢?原因到历史里面去找吧!)

    13581928uzn 回复 @赵波_8j: 一语中的

  • 莫允雪

    傅老师我有一点杞人忧天的想法,傅老师每次引用或者介绍近代国人研究古代文学的名人的时候,要不就是年纪八九十岁了,要不就是已经做古的学者,年轻人里面四五十岁甚至三十几岁的有没有学识出众,有研究成果的文人学者,像张荫麟那样的,我有点杞人忧天的担心我们的文化研究在人才上会断层。

  • 赵波_8j

    文稿缺了一大段!

    仙籽儿_ 回复 @赵波_8j: 呃呃呃(~_~;)

  • 初果罗

    没看文稿听了两遍多,看着文稿听了一遍。听老师的课,看着文稿听,收益会更多更深。感谢傅老师的付出,着实不易。

  • Luo_8d

    感谢傅老师的辛勤付出!傅老师的这种讲课形式很好,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名人和论语的关系,了解了更多论语及其他古籍经典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 无声的雪_8b

    老师更新了,太好了!

  • 唐永忠_3r

    义与利那一段好像多读了道家两个字吧?

    仙籽儿_ 回复 @唐永忠_3r: 听得太仔细了("▔㉨▔)汗 🙏🙏🙏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雍门子

    傅老师好,讲稿在哪儿可以看呢?

  • Meilin美琳

    精彩的总结,张先生的文章要好好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