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其一【识一日】把“孩子的一天”装进他脑袋里

行其一【识一日】把“孩子的一天”装进他脑袋里

00:00
21:14

购买者添加老师VX:zs06599加入专属社群。


爬楼梯,陪着养。

在前面3集节目里,大家通过测试了解了你的孩子现在的时间管理水平和我们在培养孩子自我管理方面,自身父母园丁的水平,同时也知道了0-12岁孩子对于时间感知的规律和每个年龄训练的重点。


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行“的部分,开始落地实操。


在实操训练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复习父母园丁水平的5项能力和2个关键词,您能脱口而出吗?

如果忘了,记得复习哦!对实操训练来讲父母园丁最重要的是:信心耐心,以及关键词:持续。


很多家长来听我的课程,主要是想解决孩子动作慢,做事没计划,没有时间观念的问题,其实是想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在儿童时期养成好习惯,最终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自律是一种非常优秀而稀缺的品质,并非人人都能够轻松获取,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习得。如果说成功有什么捷径可走,那这所谓的”捷径“就是自律


然而万丈高楼得平地起,训练自律的过程,也是在和人性的弱点做斗争的过程。在自我管理方面,人性的弱点是什么?懒惰、拖延、避重就轻,愿意做更轻松简单的事。很多人都在这样的选择中度过平庸的一生,只有那些懂得节制和收敛,能管理好自己的人,最终才会取得瞩目的成绩。


父母园丁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清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对于孩子的训练进程既不要高估1天的变化,也不要低估1年的努力。在训练过程中,保持对耐心+信心的修炼,孩子的表现有时会起起伏伏,训练初现成效时及时反馈给孩子和自己,积累信心,如果因为父母太忙或假期来临、又或是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训练停滞不前时仍然要保持耐心


无论当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努力,牢记关键词:持续。告诉自己和孩子,今天没做到不是我们明天不做的理由。想想看,培养孩子形成自律的品质,将是你送给他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方法对了,你和孩子需要的只是持续去练习就好。放下期待,用耐心和时间去浇灌,随着我们练习的深入以及时间的积累,孩子们会做的越来越好。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讲正题,训练儿童时间管理能力的第一步:从教会孩子们感知时间开始。


很多家长困惑:

为什么在家有闹钟,出门有手表,孩子却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自然”认识时间?


为什么手表、沙漏、计时器等时间管理工具买了一大堆,孩子会认时间,做事还得靠家长催促?


学龄前如果没有刻意教授,很多孩子都不会认识钟表等时间工具。


学龄后即使会认钟表,但孩子往往对时间的认识只限于钟表本身,容易脱离自身的生活情境,无法把时间和事件联系起来,加之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不好,为了求快就自己动手帮孩子解决“时间来不及”的问题,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进行训练。导致许多孩子即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依然是在父母的催促下行动。这样的相处模式不断重复,孩子们慢慢发现,无论他怎么磨蹭,到最后都有人给他兜底。慢悠悠的也能不迟到、也能完成作业,没有体验到慢带来的不良后果,自然也就和家长之间形成了”你不催,我不动“的相处模式。


要教会孩子感知时间,并不只是靠钟表和计时器或是家长的催促来完成。认识钟表、计时器是基础的训练,除了要培养基本的认识时间工具的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生活场景来认识一天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发生的?自己的一天中有哪些事情是重复发生的,每件事情所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


就像理财要先知道你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一样,要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第一步需要建立他们对时间的感知。


通过记录自己一天时间的花费,就会慢慢帮助他们形成“完成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的感觉。这种对时间准确的感知能力,是训练时间管理的基础,对于后期我们训练孩子做计划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非经过训练,否则人们对于事件所花费时间的感觉其实并不准确,你以为花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在我的线下课里,常常会玩一个小游戏,我会指定一个任务,让大家预估自己在1分钟时间内能做多少次。游戏的结果,每次都让现场的学员感到惊讶,绝大部分人都预估不准,实际结果和自己的预估之间差距达到20%-50%甚至更多。


很多家长在训练孩子时间管理时,一来就制定各种计划,忽略了训练感知时间能力的这个重要基础,最后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写出的计划别说孩子不看,连家长自己都不看。明明是写给孩子的时间计划表,却没有以孩子的现状出发,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的满足父母自己的愿望,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只有当孩子对时间有了感觉,知道做每件事情大致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够管理他的时间,才有可能和父母一起做出真正客观可行的计划。


我们训练的第一周,就是要通过记录时间,帮助孩子提升感知时间的能力。

提起记录时间,相信有的朋友听过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


柳比歇夫一生发表学术著作70余部,还有各种各样的论文超过一万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来说,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柳比歇夫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热衷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伴随大量的学习,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只能从时间中去寻找时间。于是,他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支出,超过5分钟的时间都会被他记录下来,56年如一日的坚持对时间花费进行记录和分析,最终度过他传奇的一生,为世人留下大量的知识遗产。


许多人效仿柳比歇夫的方法对时间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分析,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方式虽好,但只适合成人,因为需要个人拥有强大的动机,否则很难坚持。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到孩子身上,难以应用。孩子的特点是缺乏耐心、喜欢变化。只做重复枯燥的记录,容易厌烦。在练习记录时间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互动,得到及时的反馈才能让练习持续下去。


我们设计了适用于孩子记录时间的工具来作为本讲的随堂练习,搭配使用,即能起到随手记的作用,又能最终以彩色时间块的图像方式进行呈现,还能通过不同颜色的色块来区分事件发生顺序和花费时长。想要让孩子理解一天的时间构成,事件先后顺序和花费时长之间的关系,记录时间,并用图像进行视觉化的呈现是最为简单、易行、可操作的方式。


当记录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对比自己的记录,比如说同样都是早上起床穿衣洗漱这件事,他会发现最快的时候10分钟就完成了,最慢时25分钟才做完,还会观察到大部分时候这件事都在15分钟左右完成。以此就能了解自己在完成穿衣洗漱这件事上,最快、最慢速度以及正常状态所耗费的时间。有了记录以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最快和最慢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快如闪电“和”慢如蜗牛“的行为。当最快和最慢速度发生时,后面的事情受到了什么影响。你可能会想”动作快,后面时间就多,动作慢了,后面时间就少,这有什么好说的”。那只是成人的想法,孩子不一定能真的理解相互之间的影响。


事实上,人在处理需要多步骤完成的复杂事情时,大脑的执行管控功能就开始干活了。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在处理任务时,往往停留在“现在”手上的事情上,而且容易打断,除非建立情景认知,否则很难把手上的事和接下来的事之间产生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不能理解,明明提前告诉了孩子要出门参加活动,可到了要出门时孩子还是没能做好相应准备的原因。


随堂练习中的时间记录表,不仅是孩子需要完成,我非常建议父母也把它打印出来一起来做。孩子的时间管理,受到生活环境的很大影响,包括了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父母等家庭成员。脱离了家人的时间安排,孩子的时间安排无法独立存在。因此,多子女家庭,每个孩子都需要同步完成时间记录,如果家里还有学龄前的孩子,就由父母先代为记录,最好能及时将记录的情况反馈给孩子,以帮助他加深做一件事要多久的概念。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多子女家庭如果父母时间精力有限,那在一段时期内,训练就着重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其他孩子以观察员的身份尽量参与就好。父母不用太着急,训练可以一个个来,先学会这套方法,再逐步复制。在每天记录的过程中,把“你去记录”你去看看洗漱用了多久”……等等这些话,变成“让我们一起来记录“”让我们看看各自洗漱用了多久”……,有父母的陪伴一起践行,会让练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记录之后,每晚晚上花上15分钟,和 孩子一起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

1. 完善记录。补充当日的内容并完成涂色

2. 对记录进行分析。和孩子一起查看各个色块占比情况,看看可以如何优化。重点还要回顾那些每日重复的项目(比如洗漱、吃饭、作业、走路上学等等),到底用了多久完成,让孩子加深印象。


如果某一天,你觉得和孩子在家时很忙乱,那么不妨把你和孩子的时间轴并列在一起对比看看,就能从中找出安排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


多子女家庭的妈妈常常向我求助,老大做作业时,老二在旁边不停打断,自己又一堆家务要处理,该怎么办?混乱的背后就是无序,多子女家庭要想建立秩序,必须以全家人的整体活动和时间为基础进行安排,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让你陷入更加的混乱中。如果你手握全家人的时间记录,就能把每个人的时间轴并列在一起,这样一目了然,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有了更全面的视角,才能让每个家人发挥出作用,各就各位,有计划、有安排,才能让多子女家庭这部更加庞大的机器流畅的运转起来。


训练要分主次,如果多子女家庭在这一阶段训练重点是学龄后儿童,那学龄前的孩子时间记录由父母来做,可以统一使用一样的日记录涂色表


如果你训练的重点是学龄前的孩子,那要让孩子动手参与进来,你需要使用专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一天时间轴。因为学龄前儿童感知时间的能力较弱,要想把一天中这么多事情和对应的时间塞进孩子的大脑很困难。想让他理解自己的一天,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白天和黑夜的转化,以及一天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就好,比起具体的安排,帮助学龄前的孩子理解一天中主要事件的发生顺序更容易。这些时间节点往往都伴随着情景的变化,比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幼儿园。通过对一天中的主要时间节点的认识,能帮助孩子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建立秩序感。我在随堂练习里专门给学龄前的孩子配置了一周7天的横向时间轴,以及时钟模型图,大家可以打印出来,剪切使用。


在今天这一讲里,我们着重讲了为什么要做时间记录,孩子的记录如何做。

在讲”行“的部分,这是第一讲,也是奠定以后所有训练的基础,非常重要。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一天效率低下,生活混乱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并非列计划,而是去记录我们的时间。


如果对于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了解,对于完成一件事的速度和一天做了多少事都不清楚,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列出的计划往往都实现不了。经常做计划,又不能实现,就会让你的挫败感不断增加,对自己越来越不信任。缺乏自信,反过来让自控力越来越糟糕,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记录时间这项练习,训练的过程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迈上每一个台阶。如果你之前有做过自己时间的记录,建议你也能以归零的心态,陪伴孩子一起重新完成为期一周的练习。记录至少要持续一周,要包含上学日和周末,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了解在上学日和周末不同情况下你和孩子是如何度过的。


记录时间,掌控时间。赶紧打开随堂练习,开始我们第一周的训练吧。

下堂课程里,我们将踏上第二个台阶,帮助孩子从”识“一日到”行“一日,管好一天,才能过好一生。

我是陪你爬楼梯的丫丫老师,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33335prow

    老师这个课就这几节吗

    叶武滨时间管理 回复 @1833335prow: 不是哦,每周都会更新

  • 乾清_21

    怎么进去随堂练习,事件记录表在哪里打印呢?

    丫丫老师_易效能 回复 @乾清_21: 打开下一讲#实战演练#

  • 1302616nevz

    怎样进入随堂训练

    丫丫老师_易效能 回复 @1302616nevz: 打开下一讲#实战演练#

  • YY_z5y

    购买了课程,怎么没给我加入专属训练群在呢

  • 明岩Christina

    加了微信,可是无回应

  • 鸿雁_mvu

    哎,废话太多~重点太少

  • 幸运的禾苗

    加了微信,无反应

  • 素素Luna

    实战演练在哪里

  • li_v5y

    很好

  • 素素Luna

    怎么加入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