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12章讲解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12章讲解解读

00:00
04:2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失去视觉。

因此,不要把眼光汇聚到“浮光掠影”上,要保持初心。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

嘈杂的音乐使人失去听力。

这里“耳聋”是指失去正常的判断力。

心中欲望过多,会导致我们失去对事物基本的判断。

 

五味令人口爽 

爽:差失。

丰盛的食物,味道多了会使人舌不知味。

“五色”,“五音”,“五味”,都指人的欲望。

 

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 

纵情狩猎,使人心里放荡发狂。

这里老子以打猎做比方,打猎就是为自己的欲望捞取的过程。

过分的捞取会使人内心不安。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世上难得的宝物,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受到阻碍,容易失去操守。

坚持初心,不要被路上的浮光掠影所迷惑。

 

是以圣人之治也(甲乙本),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圣人”二字说明了《道德经》是为管理者而作的。 肚子是指身体的根本需求,眼睛指的是欲望。

 

因此,有道德领导者治理天下的时候,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犬马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所以要把为了欲望而做事的人生态度去掉。

 

【解析】
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人的伤害,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

在佛教中,人类的感觉器官被具体分成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分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世境界,正因为感知了这六种境界,所以人类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也正是这六种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原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欣喜若狂,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情绪就会消沉低落,内心就会备受煎熬,使得我们的灵魂有一种想要出窍的痛苦,甚至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难以解脱,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原本明净的心境就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连我们一向敏锐的感觉也因此而变得麻木而迟钝了。


老子提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一句极其通晓明白的话,点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满足吃饱肚子这一低级需求,而不满足眼睛欣赏外物的欲求。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不是反对人们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希望人们能够够丰农足食,实现内在恬淡宁静,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欲的满足。一个贪婪,一味满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难免会愈发变得空虚。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要彻底摒弃各种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如果你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放空自己的私欲,为众生去做事,结果你反而会得到更多,这也是“道”的奥秘。可是在生活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无法抵挡物欲的诱惑,从而不惜代价地来满足自己的声色欲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堕落消沉甚至走上灭亡的道路,显然,这些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所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更要静心聆听老子的教诲。仔细想想自己到底追求什么,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源宝Bear

    您讲得很质朴自然,不花里胡哨胡乱引证。

  • 平平_67

    少私寡欲,幸福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