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生

中医人生

淄博延强医院黄衍强
486167

                                                         自  序


自1975年11月23日到淄川医院学医至2015年11月23日,刚好40周年。学医那年,我17岁。半年之后的1976年6月,我又参加了淄川卫生局举办的为期8个月的中医学习班;1977年2月回村担任了赤脚医生。1978年3月,我入伍到了福州军区,继续从事卫生工作。1981年9月27日从部队返回家乡,创办了一个诊所,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淄博延强医院。

1988年至1991年,我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全国首届高等教育成人自学考试-中医专业,取得山东中医学院颁发的; 2003年至2006年,我又参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专升本科的系统考试,取得该校本科。1999年至2012年,我与马来西亚吉隆坡当地同道合作,成立了国际疑难病医疗中心,开展对血液病、肿瘤、颈肩腰腿痛的治疗工作。

时间过得好快,40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年过半百,真得不敢想这就是事实。前年春节,女儿找出我过去的一些笔记,她在翻阅的时候,就像发现了文物,看到我在1970年日记中记载的我开出的第一个处方,当时我的年龄13岁。再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我感觉有必要整理出来,这对年轻的中医师是一种激励。其中的许多方子对患者及家属,即使健康人也可能有所帮助。鉴于种种原因,我想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当把这种想法告诉好友——淄博晚报社记者刘秀清主任的时候,得到他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于是我整理之后,他再负责文字把关。

因平时病人较多,还要参加学术及行政会议,近20多年来经常在全国许多城市进行中医药知识讲座,还要不定期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我想悠着性子写到哪里算哪里。没想到刊登过5期之后,接到不少电话。除了有人联系看病,还有人对我写的内容给予很多赞许。有位老妈妈找我看完病之后说,我在晚报刊载的文章他孙子都给全家人念。当读到我写的“下定决心,不怕扎针。扎针很疼,不扎不行。一、二、扎”的时候,全家人都笑了。淄博福利院一位80岁的大爷打来电话,问我写的内容出书了吗?他每期都读给老人听。被别人肯定是一种幸福,我的心情特别好,就像打了精神激素,每周赶写一篇稿子。

2015年底,新西兰电视台约我做了两期关于《癌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白血病的中医药治疗》节目,每周一晚上现场直播,这样需要住两周时间,我利用这段时间写了“火眼金睛鉴别中药材”、“遵法炮制中药材”、“继承和创造新药”等三篇文章。这些内容关乎中医药的存亡,因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既需要高水平的中医师,也需要高质量的中药材。不然开的方子再好,药材质量却很糟,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在此提出中医看病的三个要素:

一是辨证准确。如同做衣服,首先需要测量肩宽、腰围、袖长等。中医则需要号脉博、看舌头、问症状,以四诊合参的形式完成中医诊断的全过程。

二是精心筛选处方并灵活加减。如同加工衣服,根据每个人的体型灵活制作。中医同样分辨体质,根据寒热虚实选择处方。

三是中药材的质量要好。如同加工衣服,测量精细,制作精良,但布料不好,不能算一件高档的服装。衣服可以凑合穿,疾病不能凑合治。不然小病变大,大病可能就没命了。

现在市场上有人拿几元钱一斤的山药豆当做上百元一斤的元胡来卖。山药豆可以充饥,但不能止痛。还有的把山楂片当做名贵药材山萸肉来卖。山楂片主要消导食物、活血祛瘀,而山萸肉是补肾的药物。这一泄一补两个方向,其价格悬殊几十倍。可惜我们的医生真正认识中药材的又有多少?由此看出医生、患者都应该学习中药材的鉴别知识,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我的“从医40年回眸”在淄博晚报已经刊登一年50期,画上了句号。现定名为《延强中医》,经过整理,结集出版,请热心的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正式出版时修正。

                                                 黄衍强

                                            2016年12月20日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