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为什么你们小时候的东西比现在的便宜多了?
 283

试听180第十九课:为什么你们小时候的东西比现在的便宜多了?

00:00
11:26

在前面第八课里,我提到我的孩子因为喜欢吃老冰棍而关注到它的价格。我记得当时跟他感慨说,“妈妈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吃这样的冰棍,那时候只需要3分钱一根。”“三分钱!这么便宜?!”他特别惊讶。三十多年的时间,一根冰棍的价格翻了几十倍!而在现在这个年代,三分钱能买什么呢?三分钱掉在地上,估计很多人都懒得去捡。

 

孩子一开始觉得很羡慕我小时候,东西都那么便宜,100块钱可以买到比现在多得多的东西。但忽然他又意识到什么,问我那时候的人每个月挣多少钱。我告诉他,印象中大人的工资好像是四五十块钱一个月。“四五十块?那么少!”他又吃惊了。四五十块钱放在现在只能吃一顿很简单的便餐。

 

孩子刚刚还觉得我小时候很富有,可以买很多东西,一会儿又觉得我小时候很穷,父母才挣那么点钱。那么我小时候家里到底是穷还是富呢?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容易回答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和三十多年前相比,几乎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像坐了火箭一样直冲上天,翻了好几十倍,也包括大人的工资收入。这种现象就叫“通货膨胀”,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中,平均物价在一个时期内的增长率。

 

为了让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通货膨胀,家长们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游戏,叫做“如果爸爸/妈妈小时候丢了一块钱”。在这个游戏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象一下,爸爸/妈妈小时候因为粗心把一块钱不知塞到哪里找不到了,当时觉得好伤心啊,因为一块钱可以买不少东西呢。结果前两天爸爸/妈妈在收拾旧东西时,在小时候看的一本故事书里发现了这一块钱,真是意外的宝藏呢!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拿着这一块钱出去买东西,他们买到了什么呢?

 

我在下面列了一个常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照表,家长们可以把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吃的、用的、玩的东西的价格找出来今昔对比一下,然后发挥创造力把上面的故事延续下去,孩子们也许会觉得很有趣。


 

通过上面这个游戏,孩子们会发现,钱的价值不在于钞票的面值,而在于能用它来买多少东西,这就是钱的“购买力”。当有通货膨胀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变贵了,于是同样面值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就少了,这意味着,钱的购买力降低了,货币贬值了。在我小时候,一块钱的购买力相当于33根老冰棍,而到了现在,一块钱的购买力就只有一根老冰棍了。这听上去实在有些令人沮丧!孩子们这时候也许会联想到自己现在储蓄罐里的零用钱,也许他们会担心这些钱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也都变得不值钱了!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他们可以想出什么办法保住钱的购买力呢?也许会激发出一些奇思妙想呢。

 

通货膨胀水平通常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计算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这个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算出来的,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年都会公布,它反映了代表性的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但是,什么算是代表性的消费品呢?

 

家长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个很大很大的篮子,这里面装了八大类两百多个小类的东西,比如食品、衣着、家庭设备、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等,基本涵盖了老百姓的全部消费内容(注意:房价不在其列,因为买房被归类为投资,而不是消费)。有专门的物价调查员在全国各地搜集这个篮子里的东西的价格信息。每个种类的东西还有个权重,权重反映了人们在这个种类的商品上花钱的相对数量。花的钱越多,这个种类的权重就越大。在中国,权重最大的消费品种类就是食物,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权重!所以食物的价格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大。

 

有了价格和权重后,消费价格指数就可以通过加权平均算出来了。但显然,小孩子很难理解这样的计算过程,他们也没有必要弄清楚。他们只要明白CPI包含了一篮子各种生活所需的东西的价格,而CPI的变化率就反映了社会整体的通货膨胀水平。

 

我在网上找了一张中国1980年到2013年CPI涨跌幅度数据表,给大家一点直观感觉,打开文稿可以看到。那些物价变化特别大的年份有没有和各位家长的童年记忆有所吻合呢?比如80年末的时候,面对物价飞涨,很多人都疯狂抢购。听众们的爸爸妈妈当年有没有出去买了很多东西放在家囤起来呢?家长可以跟孩子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的经历。为什么涨价的时候要抢购呢?因为当所有的东西都忽然变贵了的时候,钱就在迅速贬值,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开始恐慌,都想尽早把钱换成能吃能用的东西还更能保持价值,但这种恐慌性的抢购进一步地推高了价格,造成恶性循环。

 

从图表里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时候物价都是在上涨的,但是有些年份物价是略微下跌的。这种现象叫“通货紧缩”。当通货紧缩发生的时候,钱的购买力就会上涨,货币就升值了。

 

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幸福都至关重要,是政府会特别关注并调控的经济变量。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关心的是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因为谁都不想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呢?这是很复杂的宏观经济学话题,考虑到这其中的复杂性孩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我在这里会讲得比较简单,有兴趣深度钻研的家长和孩子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些资料来学习。

 

一般来说,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由需求拉动的,另一类是由供给推动的。需求拉动就是指市场中货币数量增加,人们手里的钱比以前多了,于是对商品的需求大于对商品的供给。当大部分东西都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导致货币数量增加有好些可能的因素,比如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引进外资或者本国商品出口等等。孩子对这些宏观的东西可能不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来打个比方:小区里有个小卖部,小区的孩子最喜欢到小卖部里来买零食。有一天,小区里的爸爸妈妈们像是商量好似的,都把孩子们的零用钱翻了个倍,一下子,收入猛增的孩子更加频繁地去小卖部买零食,而且买得也比过去多。小卖部一下子零食不够了,店主便借此机会涨价了。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生产商品的原材料价格上升,于是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商品价格上升。比如当各行各业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时,人力资源变得越来越贵,于是需要人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不断上升,推动通货膨胀。

 

对于个人来说,通货膨胀是一个外部环境,是个人很难影响、但需要积极应对的外部环境。如果人们的收入和财富的增长速度没有赶上价格上升的速度时,人们就变穷了。我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万元户”就是人人羡慕的超级有钱人,但是现在,如果你的银行存款里只有一万元,这足以让你日夜为生计而奔波焦虑。

 

说到这儿,孩子可能明白了把钱夹在故事书里三十年几乎会让这钱的价值损失殆尽,那么如果把钱放在银行呢?放在银行的钱也会贬值吗?上节课不是说了“复利”就像滚雪球一样能让钱生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增值吗?那么,当增值和贬值这两股力量相遇时,哪股力量更厉害呢?雪球能追上火箭吗?

 

我请大家回忆一下那个计算复利的公式。

 

如果存款年数是30,年利率是2%,本金是1块钱,那么存款金额在30年后就变成:

 

 

如果与此同时,在这30年里,物价上涨了30倍,显然,存在银行里的钱大大地贬值了。我们如果倒推一下,银行年利率要到什么水平,30年后,一块钱存款能变成30块呢?答案是大约12%.

 

从这个计算中可以看出,当通货膨胀高于储蓄利率时,存钱会让钱贬值。这时候人们储蓄的意愿就很低。钱越存越少,还不如及时花掉痛快!

 

但是,把钱在当下花光的后果是以后既没有钱应急以供不时之需,也没有财富增长给自己带来的自由,人就会陷入时刻要操心生活费的窘境。

 

那要把钱放在哪里才能保值、增值,跑赢通货膨胀呢?有什么方法能让钱生钱的速度大于银行储蓄增长的速度呢?咱们下节课来谈一谈财富增长的另一个途径:投资。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