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英语15课计较版

空城计的故事简介15个字
1个回答2024-01-25 17:07
空城计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国演义》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空城计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找多音字,小学四年级上1~15课
1个回答2022-11-03 12:51
奇折号供恶剥
小学五年级15课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2-10-31 04:45
《落花生》许地山
5年级15课
1个回答2024-02-25 11:55
事情发展,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议花生
请问:9月15日的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2-29 06:54
国际贸易.有去年辅导书的书的看辅导书P366-P374
15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3 21:51
哪个15课 ,是六年级上的么?
是的话,那就是——唐娜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我不能”先生的葬礼的事。老师的新教学,让学生们记忆深刻的故事。
不什么其什么成语四年级15课里面的?
1个回答2024-03-14 00:45
不胜其烦、不计其数、不厌其烦、不泥其迹、不厌其详、不乏其人、
不改其乐、不胜其苦、不堪其忧、不得其所、不厌其繁、不得其死、
不一其人、不尽其忠、不胜其任、不安其室、不堪其苦、不堪其扰。
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个回答2024-02-07 08:20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B
【小题6】D
【小题7】A
【小题8】D
【小题9】C
【小题10】D
【小题11】C
【小题12】B
【小题13】D
【小题14】A
【小题15】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这篇短文记述了一个在班内表现不好,受同学们嘲笑的学生在母亲的帮助下,成为头等生,并最终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医生的故事。
【小题1】联系上文,人们开他的玩笑,可知选C,因为他显得如此迟钝。
【小题2】词义辨析。A.似乎,好像B.决定 C.怀疑,想知道D.告诉。结合语境可知他的母亲决定帮助他的儿子,故选B。
【小题3】联系上文可知句意为,在学校靠做好。短语do well in在某方面干得好、故选A。
【小题4】联系下文可知是让他们每周读一本书,故选C,读。
【小题5】考查连词。A.以至于B.是否C.怎样D.为什么。结合语境可知是问是否有人认识它。故选B。
【小题6】联系上文老师的提问,可知是让本来回答,故选D,回答。
【小题7】联系下文可知本句指的是他的同学们在低语,怀疑他是否认识。故选A,同学们。
【小题8】联系前文同学们对他的嘲笑,可知他们认为他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故选D,从来没有。
【小题9】联系上文老师问是否有人认识这块石头,及前文同学们的吃惊,可知认出了这块石头。故选C,认识。
【小题10】词义辨析。A.说B. 告诉C.喊叫,打电话D.命名,叫出。联系下文可知他叫出了其它石头的名字,故选D。
【小题11】词义辨析。A.是否B.什么C.在哪儿D.为什么。结合语境可知句意为:甚至直到老师在哪儿找到的它。故选C。
【小题12】联系上文老师同学们对本的一贯印象及本今天的表现,可知他们很震惊。故选B,震惊的。
【小题13】联系上文他的母亲让他为自己做一个读书报告。可知选D,报告。
【小题14】结合语境可知他成为了班内的头等学生,故选A,顶部的,头等的。
【小题15】短语辨析。A.首先B.最终,在终点C.最后,终于D.现在。结合语境可知他终于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医生之一。故选C。
考点:有关成长的记述文
点评: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理解不难。各小题与上下文联系比较紧密,答题中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答完后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符合逻辑,适当修改。个别小题可以当做单独的词义辨析题来做,先区分词义,结合语境选出最能使语句通顺的答案。
五年级14课和15课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3-04 00:36
14课,我回忆小时候父亲给我上的生动的一课,让我在人生道路面临挑战,让我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的真正含义
作文 小学五年级第15课落花生的有感
1个回答2024-02-27 05:32
《落花生》是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许地山小时候的故事,文章主要以人物对话组成的,通过写作者小时候一家谈论花生,来写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篇散文的艺术风格也正像落花生一样,质朴无华,自然天成。全文由第一人称的“我”来记叙,富有儿童情趣。这篇文章的对话都是活生生的口语,没有雕琢,没有藻饰,明白通晓,通俗易懂。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是那样的亲切自然,质朴平易。这正是许地山深厚的艺术功力所在,通篇极少用形容词修饰语,只有在非用不可的时候,才极精当地选用一二。

故事就以这样的文笔开始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名爱国志士的家里。许地山家园里有半亩空地。有一天,母亲说:“咱们家里这空地一直荒着也怪可惜的,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我看哪,不如开辟出来种花生吧。”作者姐弟几个一听,都很高兴。于是,没过多久,买种的买种,翻地的翻地,播种的播种,浇水的浇水。就这样,姐弟几个忙活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可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事。母亲这会儿又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那天,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那天晚上的天气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这实在很难得。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孩子们争着应道:“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姐姐说:“花生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过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成熟了,也不立刻就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孩子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着说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

他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汲取一些东西,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文章通过落花生为例子,告诉我们了一个可以影响终生的哲理--人的一生,不能只顾着追求伟大、完美与体面,而因此忘记了别人的体会。所以,做一个人,不仅要去追求,而且要从埋头苦干开始,踏踏实实地磨练自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做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