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启示

掩耳盗铃的启示和道理
1个回答2024-02-02 01:02

掩耳盗铃的启示和道理如下:

掩耳盗铃的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成语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 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掩耳盗铃给我们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21 02:45

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毁陵清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纤前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汪雀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扩展资料:

原文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演变

《吕氏春秋》之后,掩耳盗钟成为一个成语,唐朝人刘知己在《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以后掩耳盗钟逐渐演变为掩耳盗铃。 在《红楼梦》 《镜花缘》 等小说中都有“掩耳盗铃”的说法。



掩耳盗铃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3-17 18:10
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的寓意和启示
1个回答2022-12-26 12:09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寓意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见范氏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又大又重,没法背走,于是他便想出来一个办法。

小偷取来一个铁锤,想将钟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锤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捂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于是小偷找了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人们听见之后蜂拥而至,便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30 07:07
  1、掩耳盗铃给我们的启示是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2、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3、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启示和道理
1个回答2023-11-29 17:07

掩耳盗铃的启示和道理如下:

掩耳盗铃的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成语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 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寓言“掩耳盗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寓言?
1个回答2024-01-18 14:09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就想把它偷走。但是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被人发觉。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12 18:12

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扩展资料:

原文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作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演变

《吕氏春秋》之后,掩耳盗钟成为一个成语,唐朝人刘知己在《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以后掩耳盗钟逐渐演变为掩耳盗铃。 在《红楼梦》 《镜花缘》 等小说中都有“掩耳盗铃”的说法。



通过掩耳盗铃有什么启发?
1个回答2024-02-13 19:22

启发:为人处事应该脚踏实地,不能自欺欺人,同时不能做哪些愚蠢的事情。因为任何的遮盖都是瞒不住的。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通过掩耳盗铃有什么启发
1个回答2024-02-21 15:48
启发:为人处事应该脚踏实地,不能自欺欺人,同时不能做哪些愚蠢的事情。因为任何的遮盖都是瞒不住的。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