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孝母

蔡邕孝母是传统文化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2-20 18:46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论语--蔡邕孝母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15 14:55

《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时,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时孔子回答磨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瞎扰谨以为孝乎”。同时还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见,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也不仅仅是为父母做点事,让父母先尝到美酒佳肴,而是敬爱并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并且在父母去世后继续以礼制来表达哀思。蔡邕恰恰做的了这一点,史料记载,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李慎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关于《三国演义》中蔡邕
1个回答2024-02-17 02:02
  蔡邕哭董卓是做的一场秀,而被王允识破了.

  蔡邕哭董卓,并非是书呆子气发作。那么他为什么要哭呢?他其实是在赌博。蔡邕的官儿是董卓给他的,董卓倒台,他的官位可就有那么点儿危险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必须去跟王允套近乎。可是他又不能直接去拍人家马屁,谁都知道他是董卓提拔的,这会儿董卓倒台了,他若是当墙头草,大臣们肯定都会瞧他不起。怎么办呢,蔡邕艺高人胆大,决定作一场秀,冒个险。大家都对董卓恨的是咬牙切齿,偏偏蔡大人却跑去哭,这肯定会引起所有人的好奇心,也肯定会引起新贵王允的注意。面对王允的怒斥,蔡邕的理由是:我知道董卓是王八蛋,可是他对我有恩,我不能没良心。这意思就是说,他蔡邕看董卓,是一分为二的,罪过是罪过,恩情是恩情,他不会因为董卓倒台了就当墙头草,他是个讲良心的人。蔡邕话里有话,他这是在告诉王允,他这么做不仅不能说明他行为不端,反而说明他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道德高尚的君子。
  蔡邕还提到自己自己正在修汉史,恳求王允毁他容也好,砍他脚也好,千万要留下他一条命,让他去把书写完。看起来蔡邕的这个理由相当有力量,实际上,他这是在要挟王允。蔡邕知道,王允也是个读书人,他拿出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后,如果王允还想杀他,肯定会害怕背上诛贤的罪名。而且,他自己先把“黥首刖足”四个字说出来,王允如果再毁他容砍他脚,便显得太没有气度了。所以,蔡邕的全部潜台词就是:“我知道董卓是反贼,我哭董卓不是因为我跟他是同党,而是因为我的道德水平比你们高了一个层次。而且我正在修史书呢,你们不能杀我,也不能对我用刑,否则舆论是不会放过你们的!”
  要是换个人,可能蔡邕也就蒙混过关了,可是这回他失了策。王允连连环计都想得出来,蔡邕这点小伎俩他能看不破?于是王允大手一挥,就把蔡邕给杀了。
蔡邕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21 14:00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1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概述图片来源:

蔡邕知音的出处是?
1个回答2024-03-04 14:26
【释义】“蔡邕知音”比喻精通音律。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是东汉的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把县南)人。他喜好辞章、数术、天文,对音律也非常精通,并且善于弹琴。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作威作福。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就向桓帝打了个招呼,叫陈留太守命令蔡邕去给徐璜等人弹琴。蔡邕无可奈何,只好跟随使者走到偃师,就声称自己病了,于是又回到家乡陈留。他闲居避世,很少与人交往。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一个邻人请他去喝酒。等到蔡邕去时,其他的客人已经喝了一阵子,正处于兴致勃勃之际。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边弹琴,蔡邕走到门口悄悄地听了一会儿说:“唉,用音乐召唤我而有杀戮之意,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就返回去了。奉命请蔡邕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可是到了门口又返回去了。”蔡邕一向深受乡里人的尊重,主人急忙追上蔡邕,问他为什么又返回去了,蔡邕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主人和客人们听了,都疑惑不解。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奏琴弦时,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一只鸣叫的知了;知了将飞而未飞,螳螂准备进攻,对着知了忽进忽退。我当时心中一动,担心螳螂放过了知了。难道这就是蔡君说的杀戮之心,并且在琴音中流露了出来,被蔡君辨识出来了吗?”蔡邕微微一笑,说:“这完全称得上是杀戮之心了。”
蔡邕听琴蔡邕做客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20:18
  1、《蔡邕听琴》蔡邕做客而返的原因是——听出琴声里有杀机。

  2、《蔡邕听琴》出自南宋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蔡邕传》。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3、附原文: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
  潜:悄悄地。
  故:原因。
  比:等到。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对古琴的演奏,有欣赏能力的听琴者,可以理解琴声的内,在含义和声外之音,这种欣赏能力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要有这种欣赏能力,还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译文】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为杀心了 !”

  4、蔡邕简介: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蔡邕其人?
1个回答2022-12-18 03:39
陆游,在他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写道: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
诗中所提及的“蔡中郎”,便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琵琶记》中的蔡
邑、蔡伯喈先生是也。
蔡邕不仅是位音乐专家,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这首饮马长城窟行传说就是他的作品。

青青河畔草,
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
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
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
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
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蔡邕听琴 蔡邕是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1-10 18:40
从中可以看出蔡邕是个精通琴艺、聪明、多疑的人。
蔡邕听琴相关练习 《后汉书•蔡邕传》
1个回答2024-03-10 02:16
参考答案: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

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

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

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蔡邕听琴的翻译
1个回答2024-02-12 19:02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蔡邕一向被乡里人推崇。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之为杀心啊!”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