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郭孝子形象

儒林外史的十四种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3-23 12:39

儒林外史》的人物故事及人物形象:

1、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体无处步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当官。

3、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于是就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截然不同,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6-12 03:45

1、范进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事迹: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进入了癫狂状态。

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2、杜少卿

人物形象: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他的出现无疑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

杜少卿不愿为官,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事迹: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

3、周进

人物形象: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15:58

1、范进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事迹: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进入了癫狂状态。

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2、杜少卿

人物形象: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他的出现无疑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

杜少卿不愿为官,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事迹: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

3、周进

人物形象: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1个回答2024-04-13 10:29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2、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

3、范进:一个虚伪、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4、严致和: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他巧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6、严致中: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讪,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中体现周进孝顺的事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4 17:16
第二回里有周进中举的故事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敬戚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第三回里有范进中举的故事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派凳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亮羡陵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 第五回里有那个严监生的故事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宁海的名人故事(方孝儒)
1个回答2024-01-24 04:48
方孝儒是第一个被“灭十族”的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灭十族”。历史上只有“灭九族”的酷刑,有史以来,“灭十族”惟方孝孺与景清两人。
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

因为有求方孝孺,当方孝孺批驳朱棣将篡位辨解为“法周公辅成王”时,朱棣还是保持耐性说是皇室家事,意为让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顶真到底,拒不同意。
《明史·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另外,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灭十族”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创举。
儒林外传是儒林外史吗
1个回答2024-01-18 15:28
不喊悉是。《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枣袭明人吴承恩,它是明朝三大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而《儒林外传》是中国清朝著凳渗兄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散文集。两者关系并不靠近,同属中国文学经典佳作,但没有直接的联系。
郭启儒相声
1个回答2024-02-09 20:49
《大保镖》、《文章会》、《贼说话》、《大相面》、《戏剧杂谈》、《卖布头》、《闹公堂》、《改行》、《夜行记》、《离婚前奏曲》、《砍白菜》、《妙手成患》、《打百分》、《服务态度》、《买猴儿》、《美蒋劳军记》、《醉酒》等等
整理的相声有《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空城计》、《卖布头》、《三棒鼓》、《阴阳五行》等
郭孝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1个回答2024-02-08 00:20

郭孝子是个典型的“孝子”形象。

郭孝子姓郭名力字铁山,“孝子”之名因其一生事迹而得。郭父曾在江西为官,宁王起兵时降过宁王,宁王兵败后被朝廷通缉,逃窜在外。郭孝子二十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历尽磨难,初衷不改。

这种近乎发痴的孝敬,其实正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体现,在家痴孝,在国必愚忠,这是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最欣赏的。在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一种专制社会中的扭曲人格。



扩展资料

37回,杜少卿遇到一位郭孝子,自称走遍天下,千里寻父。他说他的父亲“曾在江西做官降过宁王”,后来逃走。杜少卿对他寻父的义举十分钦佩,不仅盛情款待,更和朋友虞博士等人慷慨赠金。郭孝子辗转寻到成都郊外的一座庵里,遇到已经成为老和尚的父亲。

然而,老和尚说什么也不认郭孝子,自称自己从来没有儿子。无论郭孝子怎样痛哭恳求,老和尚都不承认自己是他的父亲。作者并没有标明这老和尚就是王惠。历史上,“曾在江西做官降过宁王”肯定不止王惠一个人,可在这本书中,却只有王惠一个。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