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巴金的小说《家》时,分析了其中觉新这个“多余人”的形象,还提及中国文学中其他“多余人”的形象...
1个回答2024-01-22 06:12

C

解析:

正确C

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批“多余人”形象。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破这种悲观的现状。作家们在其作品中描述的“多余人”的特征有: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大家族子弟等),有才识、有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冲突。作家们对这些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有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巴金的小说《家》时,分析了其中觉新这个“多余人”的形象,还提及中国文学中其他“多余人”的形象...
1个回答2024-01-22 01:47

C

解析:

正确C

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批“多余人”形象。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破这种悲观的现状。作家们在其作品中描述的“多余人”的特征有: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大家族子弟等),有才识、有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冲突。作家们对这些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有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

名著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
1个回答2022-04-16 21:36
哥们上网查下就OK了,分给我了吧,嘿嘿,
人物形象分析怎么分析?
1个回答2024-02-07 10:43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 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 (具有深层含义 )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 情节和环境, 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 从 某个角度而言, 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 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 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 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 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 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 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 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

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 ××是一个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 )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 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 “工人” 、“农民” 、“小市民 ” 、“手工业者 ”⋯⋯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 “社会 矛盾” 与“现实生活 ”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 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 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扩展资料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分析泰戈尔《金色花》孩子形象的分析(为何变成金色花?形象特点?)
1个回答2024-03-07 15:44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第一段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本段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专注的神情,正是表达对妈妈的爱。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这三段连用两个“当你”表现了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他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孩子调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现了出来。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表现出妈妈惊喜的神情。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表现出孩子撒娇、调皮的神情。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爱是交流的,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难点精讲
《金色花》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小学阅读分析,简单的,教教我
1个回答2024-01-24 04:09
1.即使...也...

2.教诲 鼓励 抑制 熟悉。。

3.在这里我们学习a.o.e......在这里......在这里.......

4.过渡。。

5.激动 (因为就要分别了 我们心里很激动啊)



总体来说应该还是比较简单的。。
阅读分析题
1个回答2024-02-27 05:51

B

解析: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防冻液含量增加过程中,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4)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阅读分析题
1个回答2024-02-12 03:43
1、小黑要学习:(1)(游泳 );(2)(捕鱼 )。

2、小黑从学习悠扬制止技术熟练,期间要经过多少时间?(3个半月 )



吃了半个月的苦头,小黑能够自己游返岸边+过三个月,小黑游泳技术纯熟



3、给短文加一个前当的题目(海狗小黑、小黑学本领 )
阅读理解解析
1个回答2024-03-07 17:04

最好把日文也开列出来。

阅读分析
1个回答2024-03-19 17:31
1标准流利、精彩纷呈、清晰、老实
2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性情,选择有趣有用的节目、时间有节制的
3选择有趣有用的节目,并且时间有节制了,我们应该看电视。
4看电视的时间不节制,影响学习。
因为有的同学看电视影响学习就说学生不能看电视。
5喜欢,动物世界、科技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