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中告诉我们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是

谦虚说自己文章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30 00:04

『壹』 用什么词语形容自己的文章可以达到谦虚之意

拙文.作者都是这么称呼自己的文章的

『贰』 用什么词语形容“自己的文章可以达到谦虚之意”

拙作

『叁』 “谦虚的形容自己写作水平不高”的成语有哪些

“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班门弄斧”专:班,指古代的巧匠鲁属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才疏学浅”: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粗通文墨”: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谦虚谨慎”: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作谓语、定语;指人虚心。

“不骄不躁”: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形容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作谓语、定语;形容态度谦虚,头脑冷静。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人很谦虚。

“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作谓语、定语;指态度谦虚穗猜。

『肆』 表示“谦虚说话”的成语是什么

卑辞重币[ bēi cí抄 zhòng bì ] :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刍荛之见[ chú ráo zhī jiàn ]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尺寸可取[ chǐ cùn kě qǔ ] :比喻有些许长处。 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不敢告劳[ bù gǎn gào láo ]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多闻阙疑[ ō wén quē yí ] :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罩逗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伍』 某人说自己文章写得不好(含有谦虚之意)应该用哪个成语

才疏学浅 聱牙诘曲 文辞拙劣

『陆』 自己谦虚客套,说自己文章写的不好的词语是什么

楼上的,楼主是要物族卖谦虚,不是在低回和辱骂自己的文章啊,应该是浅思简言,不登大雅之堂

『柒』 谦虚的说自己还有一些差距的成语

才疏学浅cáishūxuéqiǎn
[释义] 才:才能;疏:空虚;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不内深。
[语出] 《汉书·谷永传》:“臣容材朽学浅;不通政事”。
[正音] 疏;不能读作“sū”。
[辨形] 疏;不能写作“梳”。
[近义] 略识之无 吴下阿蒙
[反义] 博学多才 真才实学
[用法] 多用来表示自我谦虚。一般作谓语。

『捌』 表示谦虚说话的成语

卑辞重来币 卑:谦恭;重:厚;币:自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不敢告劳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出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采及葑菲 别人征求自己意见时表示谦虚的说法。
出处:《诗经·国风·邶风》:“采葑采菲,无以 ***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刍荛之见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玖』 用什么词语形容自己的文章可以达到谦虚之意我分不清

用什么词语形容自己的文章可以达到谦虚之意我分不清


形容自己的文章可以达到谦虚之意,可以用拙作,或者拙文

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

『拾』 谦虚称自己的作品应用什么词语

拙作,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

什么诗句告诉我谦虚的重要性
4个回答2022-09-04 05:08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张廷玉
满招损,谦受益
人要不要谦虚? 辩论词正方 (要谦虚的一方)
1个回答2022-10-11 12:54
gkfpovbk;lkgfpdkjgpo
书法家"田英章"小时候书法的故事 田英章小的时候是谦虚吗?
1个回答2024-06-03 22:00
出身书法世家的田英章先生是我国当今欧楷大家,对欧楷深得研究并发扬光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教过万余学生,成就了大批颇有造诣的人才。他说书法没有速成,不存在少年书法家。书法讲求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尤其是攻习楷书。
拜师仪式后,田英章为20名弟子颁发了证书:“顺上天之意,随翰墨之缘,承先贤古训,启后学睿知今日愿收 X X X 为入室弟子,共研书艺,以继家学。师徒同心,立字为念。”
“以德养书,以书扬德”。田老师送给弟子的字和证书也正是为弟子上的第一堂课——“做人”。田老师说:“学习书法,端正人品更为重要,所谓人正字才正,通过写字,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论语12章当中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30 00:12

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不耻下问、逝者如斯等。

一、不亦乐乎 [ bù yì lè hū ] 

原是喜悦之意。现常用来表示事态的发展已达到过甚的程度。含有诙谐味。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二、三十而立 [ sān shí ér lì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三、从心所欲 [ cóng xīn suǒ yù ] 

随心所欲。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四、不耻下问 [ bù chǐ xià wèn ]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五、逝者如斯 [ shì zhě rú sī ]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论语12章翻译和原文
1个回答2024-03-13 10:40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蕴含的道理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谦虚是好事!可过分谦虚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0 20:19
这个问题得辨证看待,过分谦虚,不好,虚伪了;可对于太有实力的人,很多红眼睛盯着,不容许他说一点点弱势,只要一示弱,马上就说:你过分谦虚。两方面看待, OK?
《稻盛和夫论谦虚》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07 21:08
读完本章节,猛然发现,我们居然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严重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自我、变得傲慢,将过去优良的传统美德全都遗忘。古语有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有多少志士任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因骄傲而悔恨终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恢复嫌滑汉室,竟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他不因诸葛亮位卑而居傲,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李白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明王朝的统治,曾转战南北,历经了十余年才攻进了明朝的首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他们自以为天下已经得到了,就放松了警惕而骄傲起来,致使清军入关,终以失败而告结束。李自成的几十年的心血也毁于一旦了。再如。吴王夫差因为打败了越王勾践所消灭。

在现实生活返纳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呢?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向别人请教,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整个集体之中,干好一切事情。

我以前也是很骄傲的。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向我问问题,当时我想,就这样简单的问题,还值问?给你讲,也是白浪费我的时间!于是,推辞说“没空”,便走了。后来班里的同学都疏远了我,在选三好学生时,我只得了三票,同学们还给我提了不少意见,说我不关心同学,说我太骄傲,说我……当时,我真是气坏了!由于骄傲,我的学习也慢慢落后了。后来在老师帮助下,我逐步认识到骄傲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开始和同学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这样,我游乐 长足进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永芹世腊远铭刻在心!
谁能告诉我虚实是个什么玩意儿??
1个回答2024-02-12 02:00
虚实 就是街头篮球里的一个技能 全名虚实转身
按键方法是 W+↓ 接着再按←/→+D就行了
冒法 判断他在哪个方向出手 在球出手的瞬间起跳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