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语是怎样传承的?为什么有些偏僻的人会说汉语却不懂得写汉字?汉字是怎样传承的?
1个回答2024-03-11 10:37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有没有类似于道统传承系统的小说
1个回答2022-07-30 12:05
完美世界,遮天
小学生如何传承汉字
1个回答2024-03-06 03:52

学好汉语                                                                                                

传承汉文化
1个回答2024-03-31 16:09
传承汉文化需要载体。汉文化的典型内容是什么?可以用什么作为载体?

汉文化如汉字、汉语、汉服,都可以在小品与相声中呈现。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呢?
1个回答2024-02-20 18:07


1、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民族意识,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

2、面对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4、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发展观,规范言行,以实际行动做

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6、对于传统文化中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第一,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该继承的继承,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第二,通过文字,影像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第三,基础教育里面多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4) 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古为今用,符合时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生可以做到哪些方面?
1个回答2023-02-27 19:33
多听讲经,自己做到。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个回答2024-02-28 00:21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式如下:

一、重视传统文化节日。

要加强对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传统节日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穗御陪,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要重视这些节日跟节日文化,使得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弘扬。

二、学校文化渗透性。

大学生要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观念中汲取养分。高校要重视仁爱思想在我国从古至今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大学生常怀关爱之心,践行仁爱之道,自觉维护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要求大学生传承守信思想,保持良好信誉,树立正向拆指的个人形象。

三、增强文化的传承力度。

新时代的大学生使自身志气豪迈、勇于担当,才能积极奋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理想充分结合,让传统文化有着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与进步。让大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投身于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去。

四、多元化的服饰。

民族衣服有宽松大衣版型,马哈鱼皮布料……处处显示出民族服饰与时尚元素的调和之美。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个基本要素,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内涵。让民族服饰潮起来,让时尚扎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五、各种形式的活动。

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让大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程和活动,真正的去接触文化,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的多样性,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非遗的生产性保猜蠢护、活态化传承。

为什么要传承经典文化,是经典,不是传统!!!
1个回答2022-12-13 13:22
因为经典文化很厉害
东汉统一战争:东汉什么时候完成天下统一
1个回答2024-01-18 11:20

东汉统一战争:东汉什么时候完成了天下统一?

赤眉军的主要成员都是失去土地的贫民,他们虽然拥立刘盆子做皇帝,却根本没有建立一个完整而巩固的政权的能力,进入长安城后更是重蹈更始帝的覆辙,将领内讧,士卒抢掠,搞得一团糟。

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豪强、地主们只得联合起来,建筑坞堡自保,以对抗赤眉军指茄。赤眉数十万大军很快就消耗光了城中的粮草,于是没纯放一把火烧光了宫室建筑,大肆劫掠一番后西向流蹿。刘秀部将邓禹趁机攻入长安。

这位声威煊赫的邓大将军,在与赤眉军的作战中,一直败多胜少。建武二年(26)九月,樊崇等将引兵东归,再次打败邓禹,收复了长安城。于是光武帝刘秀派冯异入关去代替邓禹指挥战斗,临行前告诫他说:“征伐的重点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安定百姓,聚集流亡。”

正赶上关中地区当年度收成很差,闹起了大饥荒,赤眉军想要东归家乡去找粮食,被光武帝派将驻守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河南宜阳西)等城,阻断了他们的去路。冯异即率主力于赤眉军在华阴(今枯逗咐陕西华阴)对战,连续60多天,打了数十场仗,逐渐扳回了上风。

第二年(27)正月,冯异挑选勇士,身穿赤眉军的衣服在崤底(即崤山,在今河南渑池、洛宁两县间)埋伏,双方决战时突然杀出,赤眉军不辨敌我,大败亏输。

残兵逃往宜阳,光武帝亲统大军严阵以待,赤眉军进退无路,刘盆子、樊崇等只得奉上传国玉玺,请求投降——玉玺原本在王莽手中,绿林军杀王莽,把玉玺奉献给了更始帝,后来赤眉军又从更始帝手里抢了过来,最后落入了光武帝的囊中。

消灭赤眉军,巩固了关中、河南地区以后,面对四方的各大割据势力,光武帝采取了先定关东,后取陇右的策略。建武三年(27)十一月,他询问熟悉陇西情况的太中大夫来歙,如果自己用兵于东,要怎样防备来自西方的进攻?来歙提出联陇制蜀之策,即联合陇西的隗嚣,牵制四川的公孙述。于是光武帝就派来歙出使陇西。

隗嚣对于联合汉朝还是联合公孙述的问题,一直犹豫不决。建武四年(28)十月,他派绥德将军马援出使成都。

因为遭到公孙述的冷遇,马援回到天水后,大骂说:“子阳(公孙述的表字)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于是隗嚣再派马援出使洛阳。光武帝倾心接纳,趁机收服了马援,要他促成隗嚣联汉攻蜀。同年十一月,公孙述派兵北出陈仓(今陕西宝鸡),进攻关中,隗嚣出兵助汉,将其击退。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