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考研几种方式

谁有考研数学的公式发我一下
1个回答2022-12-23 04:41
这也太多了 亲。。
在职考研和全职考研有什么区别
2个回答2023-01-09 02:58
01、在校学生
每年总有很多懵懵懂懂的考研党非常疑惑“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研比较好呢?”,战线拉得太长容易使人疲惫松散,时间太短又很难达到复习的效果。
对于在校考生来说,有大量可供复习的时间,因此这一类型的同学在复习时,应该做好完备的规划,在备考复习中一一执行即可。

02、在职考生
1、首先,是时间问题
在职生白天工作,只有晚上和休息时间才能复习,但是考试难度并不比应届生简单太多,因此虽然每届报名人数众多,但真正坚持到底的在职考生却并不多,超过一半的考生都没有完成一轮复习就上了考场,大部分人的考研变成了碰运气。
2、其次,是学习效率问题
工作过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体验:人在座位上,但思绪却已飘向了远方。手里捧着书,但心却不在这里。习惯了事务的缠扰,而对突然而来的静似乎有着不知所措的茫然。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3、注意力不够集中
工作之后毕竟不如学生时代,注意力要分散的多了。连续长时间的学习一些枯燥的内容,更是容易走神。不妨给自己把这个须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分散开来。先规定自己的5分钟学习计划,明确5分钟须要完成的目标,然后尽全力是完成它。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个时间段有点儿太短了,那么设置成10分钟,但一定不要太长,否则效果真的就没了。
不管是在职考研人还是在校考研人,既然选择了考研,那么就要一步步坚持下去!
教师是研究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其对教育的理解,这种研究方式是(  )。
1个回答2024-01-27 06:32

A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题干中,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研究属于教育叙事研究。A项正确。

B项:教育调查研究是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反思研究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为思考对象,以自身作为研究工具,进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出现的现象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方式、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和分析。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在职研究生如何上课?有几种形式?
2个回答2023-02-25 06:55
在职的一般都是周末上课,或者节假日,学校的培养方式大同小异,具体你报考什么院校的什么专业,招生简章上都有说明的。
一、周末班
像这种班比较适合本地人在当地上课。但相隔距离不远的。
二、全国班(集中班)
全国班,也就意味着全国各地的同学可以去上在这个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课程。
三、网络班 (进入远程教育频道)
网络班为远程学习。远程学习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一种选进学习方式。
希望帮到你
在职的研究生
1个回答2024-02-27 06:41
在职研究生的费用一般在2~3万元/两年。
厦门的大学有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大学、集美大学。你可以去他们的研究生院官网查看相关的信息。
在职研究生有一月在职联考、十月在职联考和五月同等学力申硕
报名条件,一般专科学历即可报考。
但是,十月在职联考对专科生的录取比例为10%左右。
一月在职联考专科生即可
五月同等学力专科生可以报考,但是申请硕士学位必须本科有学士学位。
一月和十月的在职研究生类型要求专科生五年工作经验,本科三年。
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应为专科生不能申硕只能获得结业证书,所以没有相关的要求。

另外,很多招收在职研究生的院校有远程教学、视屏教学的模式,所以可以不必受地域的限制。

一月和十月的需要在学位网报名参加考试。分别在一月和十月统一考试。
五月的报名也是在学位网,但是此种形式是先入学学习专业课程,修满学分后,符合条件者再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就是面试入学,先学习后考试的形式。
在职的研究生
1个回答2024-02-27 06:09
在职研究生的费用一般在2~3万元/两年。
厦门的大学有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大学、集美大学。你可以去他们的研究生院官网查看相关的信息。
在职研究生有一月在职联考、十月在职联考和五月同等学力申硕
报名条件,一般专科学历即可报考。
但是,十月在职联考对专科生的录取比例为10%左右。
一月在职联考专科生即可
五月同等学力专科生可以报考,但是申请硕士学位必须本科有学士学位。
一月和十月的在职研究生类型要求专科生五年工作经验,本科三年。
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应为专科生不能申硕只能获得结业证书,所以没有相关的要求。

另外,很多招收在职研究生的院校有远程教学、视屏教学的模式,所以可以不必受地域的限制。

一月和十月的需要在学位网报名参加考试。分别在一月和十月统一考试。
五月的报名也是在学位网,但是此种形式是先入学学习专业课程,修满学分后,符合条件者再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就是面试入学,先学习后考试的形式。
在职研究生
1个回答2024-03-04 19:03
在职研究生几种方式
  在职攻读研究生有四种方式:   1.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单证)   2.同等学历申硕(单证)   3.一月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联考(双证)   4.自主命题形式
你可以去天津在职研究生网看一下,里面的资料比较全面,有很多模拟题和真题。
还有一些相关的学校的招生简章,希望可以帮到你。
在职考研和全职考研有何区别?
1个回答2022-12-24 18:38
在职考研属于专业硕士,全职硕士属于学术硕士,二者的区别是学习生活不一样,毕业后所发的证书都是研究生和硕士学位证书。
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
1个回答2024-02-10 09:26
在职研究生有两种,一种是1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那种,先考试后入学。还有一种是免试入学,先选好学校学习,然后参加5月份左右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考试。另外如果是高校教师,还可以考教育硕士。 
中职学生心理研究
1个回答2024-02-16 06:39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成绩方面他们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更显著的差异是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个性等方面,具体表现是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听课或者听不懂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困难重重;班级管理中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经常出现各种违纪现象甚至违法。

  中职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害怕学习,成绩不稳定。中专学生在中考竞争中失利,学习上的多次失败使得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遇到比较喜欢的科目或对任课老师有好感,成绩会好些;多数科目分数很低。看到成绩,在短时间的懊悔后就抛之脑后,相当一部分甚至对分数没有感觉。

  2.做事缺乏耐心,自信心差。中专学生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一件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一有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

  3.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专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

  4.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高兴时做什么都好,不高兴时什么都不想做,哪怕知道应该做的也不做,情绪起伏大,而对自己要求又不高,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个人形象任意而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

  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专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

  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专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1.生理影响。中专生正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生理上由发育走向成熟。生理上的剧变,必然带来心理上的激荡,然而中专生的心理发育与生理成熟不同步,心理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这样他们就很难正确地面对思想上、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家庭影响。许多家庭的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家长们或要求过高,或无比溺爱,或不多过问,无法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某些想法或做法,造成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使得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不健全。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或家庭困难,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心理负担更为沉重。

  3.学校影响。初中阶段很多学校还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为了中考,学生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不停地读书,虽然不适应又无可奈何,加上成绩不好,中专学生遇到困难不会积极寻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因此进入中专就觉得可以放松了,种种问题也就显露出来。

  4.社会影响。社会的巨大变迁对成长中的中专学生影响也不可低估,他们往往对社会上积极的方面视而不见,而对消极的东西如腐败,自己家长下岗等等却较为敏感,容易对前途失去信心,而对一些事情缺乏心理准备又使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展。

  由此看来,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严重。他们面对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有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或处理,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将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损。

  2011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