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景区都有哪些景点推荐

景清借书中景清是怎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2-11-30 08:59
景清是一个倜傥、洒脱、博闻强记、爱开玩笑的人。
清明节的场景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1-26 02:43

清明节的场景可以这样画:

1、根据《清明》这首诗画一幅画,里面下着小雨,远处有垂柳,一个人正在向骑着牛的牧童问路。

2、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一群孩子正在向烈士墓碑敬礼,缅怀革命先烈。

3、清明节是出门郊游的好时节,可以画小朋友们骑车郊游的场景,远处一轮红日,身边一棵大树。

4、清明节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可以画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快乐的玩耍,一起放风筝。

5、清明节是植树的好时节,画几个小朋友一起植树,有的拿着铲子铲土,有的在河边打水。

6、还可以画两个小朋友一起在郊外游玩的场景,路边的花开了,草也绿了,柳树也伸展了枝丫。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翻译古文《景清借书》
1个回答2023-03-02 15:15
景清那样做对吗
景清借书中看出景清是什么样的人
3个回答2022-05-02 07:35
记忆力好,同时说明他读书刻苦,明理,同时又幽默的人
《景清借书》看出景清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个回答2022-09-10 05:46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还书。
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从你那里借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地方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从那个书生那里借过来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作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
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藏这本书了,所以用这件事跟你开个玩笑。
《景清借书》可以看出景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个回答2022-12-09 00:30
《景清借书》可以看出景清是一个洒脱不羁,说他是个爱书之人是肯定的。
以自己的方式教训一下那个书生,也许是气那书生开始不肯借书,捉弄他下。
福州于山,乌山景区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1个回答2022-11-11 22:37
看两塔——乌塔和白塔
清代虎丘十八景是哪十八景,出典何处
1个回答2024-04-08 23:48
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名胜古迹虎丘因此成为海内外旅游者的神往之地。且不提虎丘里面处处是景,光站在风景区门口抬眼一瞧,可不是嘛,别家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虎丘则是“从前有座庙,庙里有座山”,整个山头都在寺院围墙的环绕下,光是这一点就让不少观光者啧啧称奇。

记者○严慧

有人说,虎丘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形似老虎。“你看!”顺着导游小姐翁艳的手指方向看去,进山第二座建筑物比作是老虎的头,建筑物的门和两个圆形的窗户就像老虎的嘴和眼睛;建筑物的两根突出的飞檐就像是老虎的耳朵;平缓的山坡就是趴着的老虎的背;而山顶上的宝塔就像是老虎翘起的尾巴。这样看来颇似虎丘得名的来源。

翁艳笑着摇头说,其实虎丘得名的真正原因是在公元前560年,吴国迁都到苏州,把苏州作为吴国的首都。在国王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将父亲安葬在虎丘山下。这里曾经是阖闾经常来玩的地方。传说就在阖闾下葬后三天,虎丘山上出现了一只凶猛的白虎,就像是特意安排的一样,守护在国王最后安息的地方。后来,虎丘山上的建筑物逐渐多起来,特别是当虎丘变成一座寺院,寺院的山顶上建了一座宝塔时,人们才开始将虎丘山的形状与老虎的样子联系起来。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穿过断梁殿,拾级上行,脚踏呈现铁锈红色的千人石上,翁艳告诉记者,传说千人石上面的红色是由当初为阖闾修建陵墓的千名工匠的鲜血染红。当时勾践为了防止工匠泄露阖闾陵墓的秘密,遣人在千人石上处死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其实这只是传说,现代科学认证的结果是因为石头里含有铁和镁,所以呈现红色。听罢解释,记者方摆脱凄惨恐怖的感觉,喘口气继续前行。只见正北石壁上,镌刻着 “虎丘剑池” 四个大字,可是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刻上去的,所以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暗生寒气,气象为之一变。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据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经过1998年和2008年的两次剑池清淤,人们发现在水池的顶端有一处用数块青石封闭的入口。研究人员认为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因为青石的摆放、陵墓入口的建造完全符合当时帝王墓的修建手法。但是青石门的位置与虎丘塔的地基相距太近,恐怕移动青石会影响虎丘塔考古人员最终放弃了到神秘的阖闾古墓一探究竟的打算。

萦绕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小和尚憨憨挖的憨憨井,金屋藏娇的拥翠山庄,阖闾试剑劈成两半的试剑石,卖艺不卖身而悬梁自尽的真娘墓,巧手工匠接受皇帝考验用断木修建的断梁殿……一路走来,虎丘风景区的美景尽收眼底。在虎丘十八景中,最大的宝贝要数世人皆知的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古塔始建于公元959年,建成于公元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在的虎丘塔是在木塔原址上建造的。塔身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遇多次火灾,古塔顶部和木檐都被毁坏过。依稀能看到塔上有红色的砖与青砖相互辉映,传闻是因为青砖经过多次大火历练而成。

虎丘塔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斜度为2.48度,堪称世界第二大斜塔。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座耸立在虎丘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TIPS

不得不游的苏州胜地——虎丘

方位: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5公里。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

特色: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都是著名游览胜地。虎丘山虽小,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游览虎丘,古人有“九宜”之说,即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四时皆宜游览。
福州景区有哪些景点
1个回答2023-08-23 04:31
福州景区有知名的景点有猴屿洞天岩 龙泉寺 、还有鼓山、鼓屿、于山、三坊七巷等。
福州景点的故事,急!
1个回答2024-01-23 15:34
鼓山的传说(六则)



向龙借地建涌泉寺

传说很久以前,鼓山原叫做“白云峰”,曲径通幽,绿荫如盖,溪涧绕山,土地肥沃。山上住着不少人家.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安闲自在。谁知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响午,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刹时倾盆大雨劈头盖脑而下,只听霹雳一声,云层中窜出一条恶龙,张牙舞爪闯进山上灵源深洞里去了。一会儿,雨止天晴,白云山又恢复了常态。但山上的人受了一场虚惊,不免担惊受怕,上山耕种,多数结伴同行,不敢大意。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从此祸害接踵而来,躲在灵源深洞的恶龙,经常出来残害生灵。开头吃牲畜,牲畜吃光了就吃人,弄得山里人家无法生活下去.纷纷出外逃生。恶龙吃不到人,就毁庄稼,啃树木,把整座林深草茂的白云峰糟蹋得不成样子,山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各种各样的奇岩怪石了。白云峰的石头说也奇怪,他们一见恶龙出来,便大小岩石齐鸣,好比战鼓一样咚咚地响彻天穹。恶龙听到鼓声.不敢出洞。人们见恶龙不敢出来作孽,逐渐又回到白云峰重建家园。庄稼种下刚一个季节,正要开镰收割,一个晌午,.恶龙又出来吃人了。这时,村上有一对青年夫妇,平时除了耕织.还练就一身好武艺,他们见恶龙到来,起了保护乡亲,男的挥动日月宝刀,女的手持鸳鸯宝剑,朝着恶龙猛扑过去。刀光飞闪,杀得恶龙左翻右滚。乡亲们也拿来锄头助战,恶龙见势不妙,便张开血盆大口.从大鼻孔里喷出两道毒气。一时满山遍野乌烟滚滚,人们都中毒倒毙。就在这时,那位挥剑的女子生下一个男孩。恶龙饿得慌,正要扑吃婴儿,突然天外传来一声断喝:“毒龙休得作孽!”恶龙抬头一看,原来是南海观音,连忙抖两下尾巴,化作一阵白烟又逃进了灵源洞。观音要赶赴蟠桃会,无暇停留,只好抱着小孩匆匆走了。这个小孩在南海长到十岁,观音把他送到雪峰寺里,不觉二十三年过去了,小孩皈依法门,法号“神晏和尚”,当了雪峰寺住持。

神晏来到白云峰,到处尽是荒山秃岭,一阵风过,山上岩石咚咚作响。所以白云峰后来被人改称为“鼓山”。这里山秃石顽,只见白云,不见绿荫,在此建庙,诸多不便。但神晏不好违拗观音的嘱咐,只好在这里着手动工。房子刚刚建起,山上就涌来泉水,建了年把时间.连房基也没建成。神晏好生苦恼,便念了经向土地公间明究竟。土地公说:“这里灵源洞藏着一条妖龙,占地为王,兴妖作怪,作恶多端,残害百姓,不会让你在这里修盖庙宇的。”神晏和尚得知这情由之后,决心为民除害,便和恶龙展开了一场恶斗。双方剑来杖往,飞沙走石,打了三百多回合,不分胜负。神晏心想,既然武力制服不了它,应该转向斗智。他虚晃一杖,跳出圈外,喝道:“恶龙住手,你不肯让地,也不勉强,能否暂借一用呢?”恶龙此时打得有些招架不住,听和尚说暂借一用,便收剑问道:“要借多久?”神晏说:“只借一夜。三更借地,五更便还。”恶龙心想,只借两更天,无关紧要,便一口答应了。可是恶龙不放心,赶紧又补充说:“和尚言出。可守信用?”神晏答道“出家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恶龙听了说.“那我去睡!”和尚说:“尽管去睡,听到打五更,你一醒来.我就还地。”恶龙果然呼噜呼噜地睡去了。

等那妖龙睡了,神晏和尚马上咬人动工建庙.交代打更的小和尚说,在这里只准打三更,不准打四更、五更。就这样,那条妖龙一直睡在那里。一年之后,寺庙建好了。神晏招纳各地和尚上鼓山寺院居住。每日照常诵经拜佛,和尚打更都只打到三更为止,四更时就起床做功课,永远没有打五更的,妖龙没有听到五更鼓,连续睡了好几年不醒。从此,不再有山洪为患了。

一天.福州的个大官来到鼓山游览,听到传说,有意跟神晏为难,他命令庙里的和尚打五更鼓。小和尚不敢违命,只好打了五更。更声刚响,恶龙便腥过来了。它见此地己被人占用,盖了寺庙,认为神晏和尚不讲信用,立刻喷吐龙泉,要把这里的庙宇全冲走。可是神晏经过这几年的修行,法术己更加高明了。恶龙向他要地,他马上搬一箱佛经塞住龙口,龙口就吐不出水了。妖龙大怒.向神晏猛扑过来。神晏一个禅杖便把妖龙活活打死了。而那个大官,却被最先喷出的龙泉水冲下山沟里去了。从那时起,鼓山这座大寺庙,便命名为“涌泉寺”。恶龙被除,地方清净,鼓山依旧一派好风光。所以,涌泉寺大门的石柱上,刻着这样一副对联:“真东冶无双福地,水生功德,看泉水滚滚,禅心早彻毒龙潭;”“是西来不二法门,轮转声音,听天外逢逢,梵唱远通灵鹫岭。”

王审知和神晏和尚

唐末王审知开疆福建。唐亡,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

有一天,王审知巡游马江,望见鼓山山巅上霞光闪闪,瑞气腾腾。他想:这山上定有宝物,不然,哪来的霞光瑞气呢?他决心前往探究一番,便轿也不坐,马也不骑,抄起袍褂径直望鼓山方向跑去。跑呀跑呀,跑得满头大汗,将近霞光升起的地方时.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王审知急于要看那山上的宝物,便抽出腰间青锋宝剑,用力往大石头砍去,只听得“咣当”一声,大石被劈成两半,开出一道门来。王审知从这座门走过去.这座门后来就叫“石门”,岩石上刻有“仁知石门”四个大字。到现在还看得到哩!

王审知走过石门,霞光就在眼前,瑞气万丈,使王审知一时睁不开眼来。过了片刻.定神一看.原来不是什么宝物,而是一个老和尚盘坐在一块岩石上修炼。王审知大失所望.便把一腔怒火发在和尚身上,连声喝问和尚是什么人,高踞石上做什么。他连问三声,这和尚理也不理,仍然闭目修炼。王审知更加恼火,便亮出自已开疆闽王的身份,并说:“寸土属王,你既然这样无礼,目无国主,就不该坐在我的领土上面。”这个和尚听到王审知“寸土属王”四个字,便慢慢离开那块石头升到半空中,一动不动地坐在云端上。这时闽王看傻了眼,才知道这和尚是个高僧,连忙伏身下拜赔罪,并表示愿拜长老为师,敬请重临凡土,仍坐在原来宝座上,受弟子大礼参拜。和尚一听,又慢慢地从半空中落下来坐在原位,这块石头就是现在的“国师岩”了。

原来这和尚就是神晏方丈。他落座之后,扶起闽王,接受他为徒弟。王审知请求神晏师傅给他讲经。他全神贯注地倾听,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问个究竟,师徒俩有问有答,十分契合。刚谈到兴头上,却常被灵源洞哗哗响的泉水声打断,这次神晏方丈突然大喝一声:“呔!”灵源洞的泉水马上停止流动,转向别的地方流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便被人称为“喝水岩”。

顽石点头

鼓山喝水岩下面大石壁上,刻有一位盘坐讲经的和尚,旁边还题有“顽石点头”四个大字。这和尚就是达摩祖师。

相传,达摩祖师原是印度的大和尚,自幼出家,专攻佛经。他长得貌赛潘安,十分漂亮。他来到中国传经,刚踏上东土.经过一座木桥,迎面走来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从达摩身旁走过,谁知刚打一个照面,这妇义便被达摩的美貌迷住了,傻傻地呆在那里.忘了怀中的孩子.一松手.孩子掉进河里淹死了。达摩见到这个情况,吓了一跳,知道这个妇女是被他的外貌迷住了,心想我来中国传经,好事未做竟先害死一条性命,真是罪过。于是他便念动真言,自行毁容,霎时间脸上长起了无数疙瘩,非常难看。俗语说得好,事情做过了头便难办。达摩虽然佛经讲得十分透彻,可是没人来听。为什么?因为人们一看见他的面貌都吓跑了。后来,达摩来到鼓山讲经,同样也没有人来听。他不灰心,虔诚传经,便搬来许多石头当听众,执着地向石头讲解佛法,讲得天上的云儿不飘走,鸟儿停止了鸣叫。这时,连山上的松涛也不响了.只见一块块顽石频频点头,好像十分“领会”哩!

天风海涛亭诗会

鼓山屴崱峰(俗称绝顶峰),是福州最高的山峰,也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登峰远眺,烟波飘渺,茫茫东海,尽收眼底。历代骚人墨客题咏很多。宋代理学家朱熹书写的“天风海涛亭”就是取意于著名诗人赵汝愚“天风直送海涛来”的名句。

传说,明代有一个状元名叫龚明卿,很想在天风海涛亭上留诗传千古。有一天,他邀请福州文人学士来“天风海涛亭”举行赛诗会,以天风海涛为题,限香交卷。诗会开始了,许多人抓耳挠腮,搜索枯肠,迟迟不能交卷,龚明卿早已写就,暗暗得意,以为自己的诗句一定能够夺魁。正在他自我陶醉的时候,一个看牛小孩赶着牛拈从亭边过去,咀里喊着:“这里白云太美了,沾了我一身。”一个青年诗人听了灵机一动,奋笔疾书了一首五律,第一个交卷。当龚明卿读到:“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时,不觉脸上发红,叹为妙句.自愧不如。合座的人,也都交口赞服。后来,这两句诗便刻在天风海声亭的柱子上作对联,一直传到现在。这个青年诗人是谁呢?原来是龚明卿的未婚女婿林世璧。

八仙聚会

八仙中的蓝采和,常年跋涉高山深洞采集百草,济世除病。这一天,他来到鼓山,在芳草满地的山径上边走边找,边找边采,篮中奇药百草越采越多,他非常高兴,连采了好几天,竞忘了回去。这件事,让神晏和尚知道了,连忙跑去同蓝采和见面,恭请他到涌泉寺传授医道,蓝采和便毫无保留地把医术传给他。神晏学得了这一套医术,感恩不尽,正要上前施礼叩谢时,蓝采和却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蓝采和走了,大岩石上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现今“仙人巨迹”的由来。

蓝采和回到天上仙霞洞,把鼓山说得比仙境还美三分,比天堂还好几成。众仙听得入神,约定八月十五晚上齐集鼓山赏月。

转眼中秋节到了,八仙雅兴十足,云集鼓山十八洞前,都被这里的山光水色迷住了。韩湘子第一个吹起了笛子,悠扬的乐曲随着云儿缭绕在月亮旁边。汉钟离敲起檀板为何仙姑伴奏。吕洞宾激动得跳起九连环剑舞。曹国舅坐在岩石上哼古曲,怡然自得。张果老倒骑着小驴儿在洞前踯躅跶跶,呵呵大笑。李铁拐高兴得把葫芦里的美酒全喝光了……

八仙中秋鼓山赏月,给“八仙岩”留下了美丽的传说。清代诗人魏杰曾就这一传说写了这样的诗句:

石门不锁自高坚,

九曲盘旋住八仙,

开辟丹梯七层磴,

此身直上洞中天。

刘海钓金蟾

刘海原是涌泉寺的一个小和尚,年幼心纯,秉性正直。师傅对他说:“佛家莫见财就贪,见色就痴,见屈就怨。应该修心养性,不贪非分之财,看见美女不动心,受了委屈不发怒。”他出门化缘,在市镇上看见美丽的姑娘,本能地想多看两眼,一想起师傅的教诲,便把姑娘当作老虎避之,街坊小孩有时围着奚落欺侮他,本来气得想哭甚至想动手还击,可是一想到师傅的教诲便克制自己,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任人欺侮,他有时出去化缘,得到比较多的钱,想留下一点买点心充饥,一想到师傅的教诲,便半分也不敢私留,募到多少就全部上交。刘海把师傅讲的佛经,都视为金科玉律,一概遵命,不敢违反,十分虔诚。

有一天黄昏时分,刘海正在茅厕解手,见师傅从外面突然走进来,他不便招呼,把头垂下,一动不动。师傅不知道刘海在这里,一面数着钱,一面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募到十元钱,我私下留了四元,连昨天、前天留下的,只三天时间就有了十元。如此下去.不到几年我便可还俗回家,当个大员外,讨几个小老婆,且乐得下半世快活,还当这个清苦的傻和尚干什么!”刘海听了师傅这番话,不禁失声喊道:“哎呀师傅!”刘海的喊声,使师傅大吃一惊,手里的钱掉落茅坑里了。师傅的私心暴露了.心里一阵不好受,悔恨交集,染成重病,不久便呜呼哀哉。师傅死后,刘海每回上厕所都看到茅坑里有一只蟾蜍在那里跳来跳去,啯啯大叫。刘海觉得奇怪,转想师傅因为贪财致死,他的肮脏灵魂可能还在茅坑里找那失手掉落的金钱哩!所以,第二夭,他串起一吊铜钱,放下茅坑去钓师傅的“魂”,那蟾蜍果然紧紧抱着铜钱被钓了上来。刘海想,这蟾蜍就是师傅的化身,死了还要在臭茅坑里找钱,变成蟾蜍,还是见钱死抱不放。所以,刘海鄙视地将金蟾用力摔到东海中去。这便是“刘海台”与“金蟾洞”的传说故事。

张传兴搜集整理

(选自《乌塔与白塔》,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评点】

鼓山座落于福州东郊。据说,有一岩石似鼓,值风而大作,岩洞中可听到鼓声,因此得名为“鼓山”。它是佛教胜地.又是避署寻幽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常在此处吟诗填词,留题岩壁,许多摩崖题刻成为传说的依据。

这里所选的六则传说,描绘了鼓山的千姿百态和自然人化的传奇性色彩。这些传说,通过寻找鬼斧神工造化的风物来源,有的对鼓山岩石奇特形状的遐想,追求它的真缔;有的把怪异的岩洞、奇峰人格化,作了幻想性解释,有的成为仙界足迹所到的好地方,有的从人间讲到佛界、仙界。更有趣的是释、道诸神,情趣相投,共处欢歌,翩翩起舞。这些传说,构思之巧,顺理成章,使人读后兴趣盎然。《王审知和神晏和尚》一则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加工的。据历史记载: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建鼓山涌泉寺,曾请神晏和尚主持。后来涌泉寺儿经修葺,至今保留着明代佛教建筑的风格。然而传说生发开去,既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又非本来面目,达到借史扬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