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

经典诵读论语公治长第五-述而第七
1个回答2024-03-08 11:36
是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为四书集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论语序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论述十七年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用的基本情况。
1个回答2022-12-08 19:16
《黄鹤楼》作者:崔颢
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
2个回答2022-07-07 16:40
《述而》篇读后感三则:
1、第3章讲孔子的四忧:忧德之不修,忧学之不讲,忧闻义不能徙,忧不善不能改。笔者按:学孔子者,当从此处入手。无此四忧者,非善学孔子者。
2、第16章讲孔子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笔者按:当今天下,滔滔为利,不知义为何物。吟诵此章,乃可为吾人招魂。
3、第19章孔子自述其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笔者按:此真羡煞人也。此之谓享受人生也。愿与天下学孔子之读书人共勉之!
论述一下“述而不作”
1个回答2024-02-07 19:05
此语出自《论语·述而》,全文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翻译过来就是:“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故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自己与老彭并列。”这里只说“述而不作”。一般把此语看作弊病的人,误认为孔子只主张阐述前人的说法,反对创新,因此,束缚人们的思想。但是,首先,我们要知道,孔子在这里说的是自己的做法,并没有要求别人也这么做,我们是否也这么做,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其次,我们容易犯的错误常常是自以为是,很按接受别人的看法,这是影响我们道德和学问进步的很大的一个障碍。孔子此语正好可以告诫我们注意谦逊,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其三,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人人都知道创新的好处,但是如果没有雄厚的基础,所有的创新都将是肤浅的,甚至会造成危害。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很短暂,经验阅历也不可能很丰富,因此,如果不能借鉴无数的前人几千年的智慧,个人的见解很难深刻,而且很难避免偏颇。“述而不作”,是系统整理前贤的经验和智慧,以便给时人和后人借鉴;是自己系统学习前贤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述而不作”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是不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著书立说。“述而不作”不是把前贤的说法杂凑在一起,而是按照一个系统而加以取舍编排,其难度比创作更大,其内容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古至今,不知有过多少像我们一样的人写下了多少著作文章,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汰,现在留下名字的作者还有多少?流传下来的书籍还有多少?骗子骗得了一时的人,却骗不了全世的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太多地怀疑这些前贤?有什么资格不敬重这些前贤?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他们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论述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
1个回答2024-03-11 09:47
无为而无不为
理解:
无为:不违背规律做事。无不:全部、都、没有不
本句意思:
不违背事物规律去做事,进而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

我个人感悟:
只要遵从个人兴趣和事物规律去做事情,那你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好了后,别人看你出色就会要求你进步,你进而做到更高的位置,进而做新的上层工作。等你依照兴趣遵循规律的这样循环往复的向上努力时,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好,你就可能做到最高的位置。你到了那个位置再依靠兴趣和规律做事,你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事情在这个规律下都做好了。
这句话,需要感悟。无为而无不为的确是大智慧。它里面有遵循规律的那种波浪似的前进。还有循环往复的意义。深刻理解,用心体会,你会学到更多。
在《论语十则》中,论述‘从师之道’的是哪一则
1个回答2024-03-11 22:56
“因材施教”阐明了为师之道,“有教无类”论述了为师之道.
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用论浯述而第七的成语造句
1个回答2023-08-18 06:45
无与伦比
wú yǔ lún bǐ
[释义] 伦:类;同类。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形容非常突出或程度高。
[语出] 唐·卢氏《逸史》:“置于州;张宠敬无与伦比。”
[正音] 与;不能读作“yù”或“yú”。
[辨形] 伦;不能写作“论”。
[近义] 无可比拟 前所未有
[反义] 不相上下 同日而语
[用法] 用作褒义。用来形容正面事物。一般作谓语、定语。
什么叫论述题 什么是论述题
1个回答2022-11-24 05:08
顾名思义,议论和叙述,要求答题者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回答问题,尽可能完善全面的回答
请论述儿童童话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个回答2024-02-01 22:59

儿童童话故事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让儿童理解这个世界,初步形成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