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怎么背

天净沙秋思背后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4 02:4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马致远这首散曲(小令),无疑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王国维称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人,均不能办此。”(《人间词话》)

散曲的语言明白如话,几乎不需要注释,今天的人都能读懂。

但实际上,想要真正理解这首散曲,有几个问题,颇有讨论的必要。

2

第一个问题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地方的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是南北都可能有的景物。而小桥流水人家,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江南景物。但是,接下来的“古道西风瘦马”,又不太像江南地区的旅行景况。江南地区秋天天气仍比较温暖,西风并不恼人;再者,江南地区多江河湖泊,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不是马。还有,散曲作者马致远是元大都(今北京市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人,不是江南人。

多年前,我已经提出如下意见:这首散曲所写的是坝上草原的景物。

我的根据来自马致远的另外两首《天净沙》

根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的考证,马致远用【天净沙】曲调一口气作了三首散曲,广泛流传的是第一首,即这首“枯藤老树昏鸦”,第二、第三首如下: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三首小令,应该是一组纪行之作。根据诗意、景物、塞上、胡笳、昭君等判断,它们记录的是塞上一次行旅的情景。第三首作品中的李陵台,指位于元朝大都(在今北京市)与上都(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市多伦县闪电河畔)之间一处驿站的建筑物。文献记载,为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下令修建李陵祠庙的遗迹,位于“桓州故城西南四十里”,“去上京百里许”。桓州故城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上都镇。可见,李陵台位于元上都西南方向百里左右某处,即今天北京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之间的坝上地区。具体地说,可能位于张北县、沽源县或太仆寺旗境内。

3

坝上草原怎么会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景呢?到过坝上草原的人,一定会产生这种怀疑。

这里边有个版本的问题。

今天流行的版本,文字大概是根据元朝散曲总集《梨园按试乐府新声》而来的。这个总集虽然为元人所选辑,但作品文字不见得是原始版本。这首作品还有另一种版本。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三引“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首”,第一首如下:

瘦藤老树昏雅,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就是说,原始版本可能是“远山流水人家”。

远山流水人家,是典型的坝上草原景象。张家口坝上地区民间流行两句歌谣,一句叫“山无头,水倒流”,一句叫“远看有山,近看无山”。坝上地区的山,都是缓坡,没有陡坡,所以不知道山是从何处开始的,远看是山;走过去,不知不觉间山已经被踩在脚下,所以近看无山。至于水倒流,指的是,因为地势南高北低,滹沱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自西向东流淌,而是自南向北流淌。

坝上草原,虽然地处北方,年降雨量不大,但相对低洼的草原地带,湿地、水流是常见之景。张北县曾经有水面达万亩的高原内陆湖安固里淖,现仍有水面800余亩的太子湖,沽源县则有闪电河,天鹅湖。

4

小桥流水人家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的版本始于《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基本可以肯定,这是由于编辑者不了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于坝上地区,不了解坝上草原的景物。

小桥流水人家,当然也不是凭空捏造的。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根据马致远韭园村的情况修改的。韭园村位于山坡上,村子中部有一眼泉水,泉水流出后,顺坡穿过村子,流经相传是马致远故居的院子门前。为了出入方便,村民在水沟上修建了跨度一米左右的小桥。

还有一个是真的江南景物。马致远在今天浙江宁波地区做过地方官,任职期间,做过一些兴修水利方面的事情。

也就是说,《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的编辑者,根据马致远家乡或者曾经任职地区的地理特点,对“远山近水人家”进行了修改。

5

元朝著名曲韵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此曲为“秋思之祖”。这个赞誉,恐怕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知道,另一位著名杂剧家白朴,作过类似的散曲,曲牌也叫《天净沙》,题目跟马致远的只有一字之差,叫《秋》。散曲文字如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三个名词直接排列的句法(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所用词语(老树,寒鸦—昏鸦),所押的韵(鸦家马下涯,霞鸦下花,都属于“家麻”韵),两者之间,相似度很高,不得不令人怀疑,二者之间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白朴(1226—1306)不但是著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杰作的杂剧名家,同时对马致远而言,也是前辈,出生时间比马致远早二十多年。合理想象,可有两点推论:一是白朴作《天净沙·秋》早于马致远作《天净沙·秋思》,二是马致远作《天净沙·秋思》时应该熟知白朴的《天净沙·秋》。

可见,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很有可能是受了白朴的影响。白朴首创之功,不可抹杀。

当然,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后来居上,更能打动人心,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什么,‘秋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25 21:41
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什么,“秋思”是什么?
2个回答2022-12-21 15:48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指秋天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 中的秋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1-16 02:42
秋天的思绪,情感
天净沙秋这首诗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7 07:50
天净沙·秋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天净沙秋思典故?
1个回答2024-02-23 08:55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天净沙 秋
1个回答2024-03-01 19:56
天净沙①·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④影下⑤。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⑤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有一首相同格式的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秋景啊!

赏析: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把天净沙·秋思翻译成为一篇小作文
1个回答2022-12-23 20:02
要多少字啊?
天净沙 秋思中的作者
1个回答2022-12-07 02:48
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是什么诗
1个回答2024-03-15 01:49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