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苏轼阅读答案

苏轼文案?
1个回答2024-01-20 22:10

关于苏轼的名句大全

(一)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二)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

(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五)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六)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答案:苏轼的轼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1-08 08:39

轼(shì),本意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古人名、字都是有联系的

苏轼字子,就是“远看”,《左传·曹刿论战》说曹刿看见齐军败退了,“登而望之” 取高处看得远的意思。

苏轼《琴诗》的阅读答案!?~求呀~
3个回答2023-08-06 10:55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的意思是:( 如果说琴上面有琴声,那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发出声音呢?). 2."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何的意思是:( 为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说声音在手指头上,那为何不直接听从你的手指头上发出的声音呢 . 3.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 琴音从何而来),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 许多事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水和石头都是静物,碰到一起却可以发出声响。
苏轼 中秋月
3个回答2022-12-07 00:21
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
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苏轼的《中秋月》的意思
1个回答2022-09-12 10:45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苏轼 《咏中秋》
3个回答2022-07-03 05:14
《咏中秋》
苏轼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竟放人间添鼎色,玉立娇羞亮眼中;

悔偷灵药奔月宫,千杯沉醉又中秋;

一年明月今霄多,有酒不饮奈月何?
苏轼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2-19 10:03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此词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长期以来对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恶浊又留恋人世的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站了上风,不可能放弃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于是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为主,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
中秋月 苏轼
1个回答2022-12-17 07:46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2、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苏轼《中秋夜》
1个回答2023-08-05 18:06
阳关曲 中秋月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轼的关于中秋节的诗,一定是小孩子可以记住的。急急!
1个回答2024-01-31 12:20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