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刘氏的善举表现在哪?刘儿
1个回答2024-02-13 07:16
《刘氏善举》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刘氏善举
1个回答2024-02-05 13:22
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解】
1、…者…也:判断句,…是…。 15、称:称赞。
2、昼:白天。 16、然:然而。
3、耕:耕种。 17、诫:告诫。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18、与:为。
5、如:像。 19、为:做。
6、是:这。 20、善:好事。
7、贫:贫穷。 21、本:根本;准则。
8、辄:往往。 22、卒:死。
9、相:代“贫困者”。 23、殆:几乎。
10、济:帮助。 24、尽:没有。
11、偶:偶尔。 25、给:给予。
12、遗:赠送。 26、伐:砍。
13、之:代“无衣者”。 27、方:才。
14、咸:全,都。 28、善举:做好事的行为。
【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人,她就用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缓急的事情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都被烧毁,乡邻们都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注:辄:zhe,二声
遗:wei,四声
殆:dai,四声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文言知识]】
释“辄” “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要受到批评。
【[道理]】
刘氏善举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抱这样的心态去做好事。
刘氏善举
1个回答2024-02-13 22:06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编辑本段]注解

1、…者…也:判断句,…是…。 15、称:称赞。

2、昼:白天。 16、然:然而。

3、耕:耕种。 17、诫:告诫。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18、与:为。

5、如:像。 19、为:做。

6、是:这。 20、善:好事。

7、贫:贫穷。 21、本:根本;准则。

8、辄:往往。 22、卒:死。

9、相:代“贫困者”。 23、殆:几乎。

10、济:帮助。 24、尽:没有。

11、偶:偶尔。 25、给:给予。

12、遗:赠送。 26、伐:砍。

13、之:代“无衣者”。 27、方:才。

14、咸:全,都。 28、善举:做好事的行为。

简译文:刘氏善举

一姓刘的是某乡的寡妇,有孩子。她在田间耕作,夜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邻有穷人,她常救济他们,偶尔有没衣服穿的人,她就赠与他们衣服。人人称她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解,心有怨言。母亲告诫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遇上过着急的事呢?”母死后,刘家失火,房屋衣物几乎都毁,乡邻们都给予衣物,为他们建造房屋,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注:辄:zhe,二声

遗:wei,四声

殆:dai,四声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刘氏善举
1个回答2024-02-18 10:59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戒之,曰“与人为善,乃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目之善举也。
刘氏善举
1个回答2024-03-04 16:07
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解】

1、…者…也:判断句,…是…。 15、称:称赞。

2、昼:白天。 16、然:然而。

3、耕:耕种。 17、诫:告诫。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18、与:为。

5、如:像。 19、为:做。

6、是:这。 20、善:好事。

7、贫:贫穷。 21、本:根本;准则。

8、辄:往往。 22、卒:死。

9、相:代“贫困者”。 23、殆:几乎。

10、济:帮助。 24、尽:没有。

11、偶:偶尔。 25、给:给予。

12、遗:赠送。 26、伐:砍。

13、之:代“无衣者”。 27、方:才。

14、咸:全,都。 28、善举:做好事的行为。

【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人,她就用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缓急的事情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都被烧毁,乡邻们都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注:辄:zhe,二声

遗:wei,四声

殆:dai,四声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文言知识]】

释“辄” “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要受到批评。

【[道理]】

刘氏善举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抱这样的心态去做好事。
刘氏善举
1个回答2024-03-08 04:11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整年 周济 赠送 本分 卒字我没找到原文对应的字。。。 砍伐 善事(非常鄙视这个也要翻的 善举现在也在使用啊)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反正就是教导大家要向善
刘氏善举文言文的翻译
1个回答2024-05-15 14:38

《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得文章。(也是文言文初学者得必读篇目)曾被收录进《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文言文启蒙读本》、《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等书籍中。下面是刘氏善举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

姓刘得一个人是一个乡里得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得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得人,刘氏就把自己得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得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

母亲告诫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得根本,谁没有紧急得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得恩情!这时刘氏得孩子才明白母亲得友善得举动。

注释

1、者:……得人

2、昼:白天。

3、耕:耕种。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如:像。

6、是:这样。

7、贫:贫穷。

8、辄:就。

9、相:动作偏指一方(刘氏者对邻居)。

10、济:救济,帮助。

11、偶:偶尔。

12、以:把。

13、遗(wèi):赠送。

14、之:代词,代“无衣者”。

15 、憾:怨恨。

16、咸:皆, 全,都。

17、称:称赞。

18、然:然而。

19、诫:告诫。

20、与:与,偕同之意。

21、为:做。

22、善:好,好得,善良得。

23、本:根本;准则。

24、卒:去世。

25、殆(dài):几乎。

26、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尽:没有。

27、给:给予。

28、伐:砍。

29、方:才。

30、第:房屋、府第。

31、善举:慈善得事情。

32、举:行动、举动。

33、疾:快,急速。

34、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助词“得”,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们”代指邻居。

35、斗升:旧时量器;此指一斗一升。

36、育:生养,养育

37、竟:终。

38、竟年如是:终年像这样。

39、时:那时

40、念:想,惦念。

41、乃:是

42、疾:急,此指努力

刘氏善举
4个回答2023-12-13 20:00
刘氏善举
【原文】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解】
1、…者…也:判断句,…是…。 15、称:称赞。
2、昼:白天。 16、然:然而。
3、耕:耕种。 17、诫:告诫。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18、与:为。
5、如:像。 19、为:做。
6、是:这。 20、善:好事。
7、贫:贫穷。 21、本:根本;准则。
8、辄:往往。 22、卒:死。
9、相:代“贫困者”。 23、殆:几乎。
10、济:帮助。 24、尽:没有。
11、偶:偶尔。 25、给:给予。
12、遗:赠送。 26、伐:砍。
13、之:代“无衣者”。 27、方:才。
14、咸:全,都。 28、善举:做好事的行为。
【译文】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人,她就用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缓急的事情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都被烧毁,乡邻们都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注:辄:zhe,二声
遗:wei,四声
殆:dai,四声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文言知识]】
释“辄” “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要受到批评。
【[道理]】
刘氏善举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抱这样的心态去做好事。
刘氏善举
1个回答2024-06-01 17:56
【答案】
【小题1】(1)白天 (2)这样
【小题2】偶然有没有衣服的人,刘氏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他。
【小题3】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小题4】要善待他人,要乐于助人,善有善报,与人为善。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昼”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致。“是”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一般为代词用法,放到语境中解释为“这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此句中的关键词有“遗”等。“遗”放到语境中译为“给,送给”。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找到此句“乡里咸称其善”出现的位置,分析其前后文章,此题很容易确定原因在“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之”中便可找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全面的语言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用原文语句。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更要用原文语句了。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全文内容可知,刘氏好善乐施,后来家里着火,被她救济过的人都来相助,可见此故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要与人为善等道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启示要根据文章内容、主题等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段和语句是很重要的,这些地方往往是文章情感的触发点,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给我们启示的地方。。
古文刘氏善举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么 刘氏善举对我们的启发
1个回答2024-02-18 06:24
1、刘氏善举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原文: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3、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人,她就用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缓急的事情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都被烧毁,乡邻们都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