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善说海全文有声书

关于友善的事实论据 关于友善的名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4 02:06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论语十则中讲从善如流的是哪一则
1个回答2024-03-12 12:4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十则里这句勉强够得上
什么是善恶?善恶的相对论和绝对论
1个回答2022-08-10 23:17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求善对,有才者入
1个回答2023-07-14 04:40
芙蓉花乃色,芙蓉花乃空, 芙蓉花乃菩提树

甘露水无根,甘露水无性,甘露水无妙净心桥嫌

这不是斗联,只是品联,所以我觉得还是尽量在意境中找。

意思隐消升就是仙家渡人的宝物,跟慈悲没关系

就是“至宝同样为空”对应上联灶老“万物皆有佛性”
谁是无善无恶论者?
1个回答2022-12-02 11:07
孔夫子有一个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老子则主张是:“人之初,性本恶”;虽然老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是老子认为人经过后天的教育是人是可以变得善良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有好人也有恶人;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善人,但善人还是有的;我想我能相信人的百分之多少,是因人而定的。
人性本善的论据
1个回答2024-01-30 11:38
个旅游团坐竹排游览,突然一个浪头打来,竹排翻了,上面的十几名游客全落入了水中,其中有一对新婚的夫妻,也有抱着孩子的女人,还有银婚的老夫妇……



竹排上的人,会游泳的人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那个新郎。几乎出于本能,他抓住了离自己最近的女人,女人的手里,还有始终没有放手的孩子。再下水,还是救了能抓到的人,等到他救到第五个人是已经筋疲力尽,自己新婚的不会游泳的妻子已经漂走了,再被打捞上来时,已是人世两隔,蜜月竟然成了绝境之旅。



很多报纸采访他,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先救的是老人、孩子和离自己最近的女人?为什么没有去救自己的新婚妻子?



记者们要的答案是别人的生命重于自己妻子的生命,他的行为多崇高多伟大。但是他说,没有想什么,大脑中一片空白,只知道救一个是一个,她就在我手边,难道我要抛弃这一个求救的人去游到远处找自己的妻子?一切不过出于我的本能。



眼泪,差点为这句话落下来。



只是出于本能,人生的善良的本能,没有想多崇高,在人命关天的一刹那,他能抓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生命,那一刻,人性闪出动人的光辉,并不是书本上那些人生理想可以教我们如何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也给你的儿子讲故事听他才睡觉?这句话打动了他,他亦是为人夫为人父的人,也有一个5岁的女儿,每天缠着他讲故事。只一个瞬间,他决定把孩子送回去,因为孩子那双眼睛那么信任地看着他,把他当作朋友一样。



很少有人贩子是善良的,但那次,是个例外,并且他去投案自首了.破案了以后,除了他,案犯里所有人全是死刑,他被判了15年,但他终于解脱了。是一个孩子救了他,没有这个孩子,他早晚有一天也会被逮到,最后,也会是死刑。确切点说,是自己的人生中残存的那点善良救了他,是那一点善良让他明白,最狠毒的人,也会有一丝柔软的地方,人性的善良.





“持灯女神”南丁格尔,也用行动阐述了善良。她出身在一个贵族家庭,却会为了帮助别人而抛弃无忧无虑的生活去选择从事当时地位十分低贱的护士。通过她的努力,前线的死亡率由40%降到2%。在多少个风雨之夜,那些在呻吟的伤兵只要看到南丁格尔手提灯的亮光,就像看到了慈祥的天使,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爱意,她所到之处,伤兵们甚至会俯下身子亲吻她的影子。
人性本善的论据
1个回答2024-01-25 21:47

论据有以下几种:

1、孙叔敖杀蛇

年幼的孙叔敖是一个好孩子,他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
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别人说,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孙叔敖乍一见这条蛇,心中不免一惊。他决定马上把这条双头蛇打死,不能再让别人看见。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一个人坐在油灯前看书发呆。他母亲看到便问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去,依然无精打采。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是不是生病了?”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

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的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2、楚惠王吞蛭

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如果把水蛭挑出来,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

3、屈原石缝填米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屈原小时侯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有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老百姓把米背回家,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小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原来是屈原把自己家的米灌进石头缝里。
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了官,把我们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从此, 屈原读书更用功了。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

4、甘地弃鞋

印度"圣雄"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急匆匆地踏上车门,不小心一只脚被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门外。火车启动了,甘地一秒钟也没耽搁,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甘地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现在拾起他的穷人就有一双完整的鞋了。”

5、罗伯特的施舍

罗伯特•维塞兹奥是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一次他在比赛中赢得一笔巨额奖金。赛后的庆祝会还在进行,但罗伯特决定独自提早离开。在停车场,罗伯特遇到一个年轻女子。她先是祝贺罗伯特取得大赛胜利,然后提到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生命垂危,急需一笔医疗费。但她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弄到这么多钱。罗伯特被她的故事打动了,掏出支票签上名字 ,递给了年轻的母亲。 尽量让孩子过得好些。”罗伯特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几天后,罗伯特在乡间俱乐部用餐,一位高尔夫球协会的官员问他:“上周比赛后,在停车场有个年轻女子和你搭讪?罗伯特点点头。“她是不是说有个病入膏肓的孩子,急需医药费,向你要钱?”官员接着问。 “对。”罗伯特平静地回答。“老兄,我希望你没给她太多。 她是个职业骗子。 已经有三四个高尔夫球协会的会员上过她的当了!”

“你是说,她心急如焚的样子是装出来的?而且也没有奄奄一息的孩子?”罗伯特迫不及待地问。  官员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她很有钱,她的两个孩子也都活泼健康。” “太好了,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罗伯特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微笑着说。

6、科学研究证明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1个回答2024-02-20 05:46
孟子“性善”之“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在此意义上,“性”是一个接近于本性、本质的概念;其次,“性”作为人之为人的特性,进一步是指人内在具有的能动主体性。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胜。孟子认为,这种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通过人的心理情感而显现出来.是从人的现实的心理情感展示出人的先在的向善之性,认为只要是人,就内在必然地具有向善的能力,因此说人之性善,即是说善与人的存在内在地合一,善并非是那个与恶相对的善,恶没有独立的来源。在此意义上,孟子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人之“性善”是指仁义礼智之心是人内在必然具有的性向,这里的“必然”并不是自然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而是价值意义上的必然,即作为人来说,这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肯定.同样,说人之“性善”,也不是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道德完全的人”,而毋宁说,它只是为人的为善提供了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依孟子自己所说,人之“性善”在于人有了为善之“本”,有了为善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足性和方向性:“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隘子进而强调,“性善”不仅在于人先在地向善,而且在于现实地为善——存养自己的良心本心
论人性的善与恶
1个回答2024-02-27 05:20
刚生出来的婴儿没有所谓善与恶,你叫他向善,他就向善。他导他向恶,他就向恶
关于 善于辩论 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20:04
一老人教二徒弟诡辩。他说:“有两个人,一个爱干净,一个不爱干净。现在有一张澡票,我应该给谁呢?”一人说:“给爱干净的人。”老人摇头:“既然他已经干净了,为什么还要洗呢?倒是不爱干净的人应该洗。”另一人说:“那就给不爱干净的人。”“他不爱干净还让他洗澡,不是强人所难吗?倒是爱干净的人应该洗。”两人面面相觑。老人笑着:“这就是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