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灯下的郁江

桐油灯盏是什么意思啊
1个回答2023-10-22 08:02
这句应该是行清:“像桐油灯盏,拨一下就亮”  原意是:在旧时中国大多数用的是用桐油做燃料的灯盏来照明拍差,但是因为桐油里积炭的问题,过不了多久,灯盏的灯芯上有厚厚的一层积炭,灯袭带皮盏就不明了,就要用一个小签(类似于牙签)拨一下灯芯,才能有比较亮的照明。因引就有“桐油灯盏,拨一下就亮”这句话。  这句话引申为做事不知变通,事事都要点拨。
油桐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9 10:50

油桐(学名: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大戟科,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枝条粗壮,叶卵圆形,花雌雄同株,花萼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状,种皮木质。花果期3-9月。油桐与油茶、核桃、乌桕并称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桐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直到1880年后,才陆续传到外国。(概述图片来源1)

桐油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3-07 01:08
桐油是将采摘的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工业用植物油,整个过程为物理方法。桐树是多年生木本林木,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区。抗病虫能力特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须施肥和农药。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
桐油的作用
1个回答2024-02-18 07:35
桐油是油桐树的种子榨出的植物油,在工业上及家具油 漆上用途较广。由于桐油内的色、味与一般容食用油如花生油、菜子油、茶油等相似,故易误食而发生中毒,桐油的有毒成分 是桐酸和异桐酸,它们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损害肾脏、肝脏、心脏及神经系统。桐油急性中毒的潜伏期为30分钟至4小时,多为1小时 左右。轻者仅表现为胸闷、头晕、口干。多数中毒者因桐酸 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剧烈呕吐、腹泻、腹痛。毒素吸收 人血后,刺激肾脏,引起肾脏损害,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病情严重者全身酸痛无力、呼吸困难、抽搐、休克,最后可 因心脏麻痹而死亡。长期、少量误食桐油,可引起亚急性中毒。在食桐油期 间,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腹痛、胃部烧灼感、腹泻,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每天2~8次不等,少数人有呕吐。 胃肠症状持续4~31天(平均15天)后,出现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并逐渐上升;肢体酸痛,下肢发软,四 肢发麻,显著疲乏,气短;另外还有发热、皮肤潮红等。参考下
就是榨桐油的桐子有多大
1个回答2022-08-31 01:47
桐籽米哦,榨油不要桐籽鲜果1厘米大小桐籽米
桐油花dehuayu
1个回答2024-02-11 23:20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桐梓油有什么用?
1个回答2024-02-20 02:56

   桐梓油主要用于油漆、船舶、家具、电器、油墨、医药等行业。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 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

     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 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 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在发明电灯和发现石油前人们是用奇迹油来点灯的吗?
1个回答2024-02-07 03:19

是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煤油灯 Kerosene lamp(在英国被广为称作石蜡灯paraffin lamp),粤语地区称为火水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有时也会用清油、柴油等)。

早于9世纪的巴格达,已有使用煤油灯的记载,而近代的煤油灯则于1853年由一名波兰发明家Ignacy Lukasiewicz发明。

主要的煤油灯,灯芯灯"wick lamp" 和 压力灯"pressure lamp",但运作方式不同.

煤油灯 Kerosene lamp结构:

旧式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铜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用玻璃制成。

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

是“油尽灯枯”还是“灯尽油枯”,有什么典故吗?
1个回答2024-03-03 22:56

油尽灯枯:这是一个比喻词,就好比油灯、灯内的油一点一点被燃尽,待油完全被稀释干净时,油灯就会熄灭,是比喻词、在现实中也是自然现象,指的是能量一点一滴用尽了------

是“油尽灯枯”还是“灯尽油枯”,有什么典故吗?
1个回答2024-03-04 04:14
【名称】油尽灯枯(亦作灯尽油枯)
【拼音】yóu jìn dēng kū
【解释】灯油熬干了,火也灭了。比喻生命衰竭直至老死。
【事例】主后,你渐渐~,再过得一炷香时分,你便精力耗竭而死。 ——金庸《鹿鼎记》第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