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求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完整版!
1个回答2022-05-07 12:37
没了,真的就没了
朗读者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个回答2023-11-24 18:01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在延津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倒不出来。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民,燥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四处流浪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东家老范家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着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银瓶除了嘴能说,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一次老范到后院新盖的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在驴马之间说:“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为啥?”(m_taiks_com)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说:“不为老汪。”

  “为啥?”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喂牲口的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求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完整版!
1个回答2022-05-05 14:52
应该就是到这了,我看过几个版本,后边也没有了。
如何评价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4个回答2022-07-06 12:57
很实在的一句话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1-08 13:33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该怎么理解呢?
1个回答2022-04-06 14:47
这部小说主题讲的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上半部是主角杨百顺为了摆脱孤走出延津;后半部是杨百顺的女儿的孩子相继走出山西回延津,这一走一回;却道 出了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看懂这本书需要不少的生活阅历,如果一点没有的话不适合看这本书。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孤独有什么消极性?
3个回答2022-05-04 10:40
《一句》里是刘震云对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千百年来孤独的提炼,我读完反而觉得,真实生活中的孤独,要比书中所能传递出的孤独更加无奈和深邃。只是,文字写在那儿,你可以低头看,一个字一个字的品,生活中的孤独,以及那些孤独终老埋进泥土的无奈,更加血肉模糊,不可描摹。
刘震云是谁?
2个回答2022-07-02 05:56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震云的童年读书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1-24 14:02
我个人认为:要写好读后感,最首要的需要他读懂文章的意义,其次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相关的感受。读后感重在感,要使感想真实、有价值,就一定要感得情真意切,当然要合乎所读文章价值取向。总之,孩子由文章想到的内容,都是读后的感想,多少一点,深刻不深刻的差距。
刘震云是谁
1个回答2024-02-02 00:46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