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散文

玫瑰小镇散文
1个回答2024-01-10 21:00
  周末,应朋友之约,去了“玫瑰小镇”。

  初听名字感觉浪漫,仿佛还可以嗅到玫瑰的花香似的,可转念一想这大概无非是一个由头罢了。不过,它确确实实存在,就距离市区几十公里,位于即墨灵山上。

  所以在驱车赶往小镇的路上,说实话,我的兴致无关乎路那头的风景,只关注身边陪我一起看风景的人。是啊,我,去或不去,想那小镇的玫瑰花不都一样开放着吗?何况花落花会再开,怎比这一日逝去却永不再来的光阴呢。

  然而,有些事情常常会出乎你的意料。一个小时的路程在谈笑声中不知不觉已走到尽头,只见迎面一块儿巨石上显现“玫瑰小镇”的字样。按照箭头指示,在拐道弯不远处将车停靠在车位上。

  一下车就感觉好清香啊!丝丝缕缕扑鼻而来的正是玫瑰的花香。举目,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花园,除了紫枝玫瑰,我不知道其它玫瑰是否也可以如四季月季一样谢了再开呢。远看,只见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不同品种的玫瑰零零星星开着,显然最好的花期已经错过。

  走进花园,发现这些晚落的玫瑰大多已失去水灵,只是花的香味依旧还在,也让我回味曾经泡浴时用的那些干玫瑰花瓣的香味了。可谓花开花落香如故!无怪乎人们提及玫瑰就觉得一种美好,万物相通,原来这植物和某些人一样具有可圈可点的品质呀。

  万花丛中伫立着希腊花神的雕塑,感觉仿如置身在欧洲某处庄园里;花田岸边泊着一艘古老的木船,船舱里开满了紫色的薰衣草,与玫瑰相映,风情无限;花田中围着几架葡萄树建有观景台,葡萄如翡翠珠子缀满枝头;四周“花海漂流”的轨道盘旋在空中,仰望透明轨道,清晰可见其中清澈的流水,恰遇一家三口乘游船从头顶轨道飘过撒下来串串欢笑声;特别是花园正中央那棵高入云霄的“木化石”,没有枝桠,只留躯干,像一根擎天柱,堪为小镇镇宅之宝。

  正如其简介:此木已非木,已具玉石、玛瑙之质……我称之为“石头树”,因为第一次所见,所以惊叹不已。也一直在心里问自己:这一棵石头树究竟长在哪里?活了多少年竟然活成今天的模样?还有此时此刻又怎会耸立在这玫瑰花海之中呢?百思也不得其解,只觉得这玫瑰庄园一下子奇妙起来。

  和朋友们一起跟随游客走进地下通道,简直就是一个玫瑰商场,因为这里几乎所有的商品皆与玫瑰有关。穿过一段通道来到传说中长达999米象征天长地久的地下“玫瑰长廊”隧道口。验票后走进隧道,只觉得凉气袭人,似乎越走越凉。隧道两侧壁上绘满图画,并配有诗文注释,那人那物那事,可谓栩栩如生。许是因为玫瑰寓意爱情吧,画出来的全是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左侧的来自国外,右侧的来自国内。像两幅绵长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心里刹那间火热起来,那感觉俨然就是冰火相融。爱情壁画一直延伸到一个大厅而中断。大厅正中央是一尊菩萨,菩萨面前盛开着一大片“玫瑰花”,蓝色妖姬、金色玫瑰……朋友说,相传这玫瑰长廊是庄主别出心裁为其心爱之人修建的。闻言后,我们开始纷纷推测不知究竟怎样的庄主?怎样的故事才会如此刻记爱情呢?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开着一朵玫瑰,珍藏着一则爱情故事。那一刻,也深深想起你送我的那束耀眼夺目的蓝色妖姬了,放心,如今绽放依旧,愿只愿陪我到天长地久;也默默地在菩萨面前许愿安好如初,并刻意选择在那片蓝色妖姬中摆上PS留影作念。

  穿过大厅,只见隧道两侧壁上先是挂满了汽车轮胎,而每一条轮胎里都置放着一块儿珍奇的.石头。有青岛各地区、山川河流具有代表性的化石,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宝石。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晶莹剔透……感觉展现在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座石头自然文化宝藏。是啊,想人世间能与这珍奇宝石相媲美的,应数那“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吧。

  再往前行,隧道壁上开始显现铜质似的雕刻画,惟妙惟肖,反应当地民俗文化,讲述青岛人从出生到结婚的一些民俗,竟然都与玫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呢。据说玫瑰的种植历史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后来才传播到国外。对此无需考究,只看今朝吧。昔日的臭水沟取而代之的是花香四溢的玫瑰地下长廊,荆棘密布的荒芜沙滩变成和谐美丽的玫瑰庄园。民俗文化基础上又兴起玫瑰文化。

  玫瑰小镇以玫瑰产业为主导,引进国内外珍稀玫瑰品种数百种,分为食用玫瑰、观赏玫瑰和鲜切花玫瑰等。更值得颂扬的是小镇引领当地农户参与玫瑰产业之后,种玫瑰,摘玫瑰、吃玫瑰……玫瑰的花香已浸透农户的生活,玫瑰如天使般带着好运走进了千家万户。许多农户因此购置了小汽车,旧房换新居,这日子越来越富裕、越过越红火。

  走出隧道,我感觉身心似乎输入了许多正能量,精气神倍增。眼前,花香袭人,歌舞升平,又是一片新天地。一行人缓缓走向来时的入口、此时的出口。只见路旁茵茵草丛中,突兀摇曳着一朵红玫瑰花,绿草映衬下更加璀璨醒目。我不由得止步俯下身来仔细端详,是谁刻意种植在此?还是花籽被风吹落到此?

  一花一世界,难道它也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关于这玫瑰小镇吗?想这玫瑰独秀一枝远离庄园的沃土、身处被遗忘的角落,却也不卑不亢、不嗔恨、不委屈,努力向世人绽放美丽完成一朵花的使命。恍惚间,眼前这一朵小红花幻成了一颗谦卑的心,仿佛在对世人说:“我不要人人都看见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朋友之邀,让我走进玫瑰小镇;回味,那宝石的恩重如山、玫瑰的情深意长,我想最欣喜、最美好的回馈也莫过于这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吧。

  小镇大爱,不枉此行啊。
电子镇流器散热
3个回答2023-10-12 08:45

在灯箱这种狭小密闭空间里,热量散不出去。只是在灯亮的时候加快一点从举敏器件到灯箱散热,所以加铝板也没用。

正确方法:

让灯箱温度降低,办法之一是多开孔,增加对流,这样加铝板也能增强降温效果;

如果设计不允许灯箱开孔,就把散热器从灯箱引正渣枝出,总之让它尽量裸露于开放梁皮空气中。

离散系统镇定条件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27 22:43
因果:n<0时h(n)=0或h(n)=h(n)u(n)
稳定:∑|h(n)|<=M,M为有界正值
想到一个地方散散心,有哪些适合居住一周的旅游小镇?
3个回答2023-02-22 14:00
可以去运河沿线的北京张家湾古镇,古运河,沿街的古代货物集散中心,还有各种古代建筑,很适合一个人的旅行。
西游记里镇元子说孙悟空是散仙~这个散仙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2-09-30 04:29
所谓散仙就是没有加入大型势力的修炼者,如天庭,道门阐截人三教,女娲的娲皇宫,鲲鹏的北冥宫,西方佛教,孙悟空虽算菩提老祖的弟子也就是准提圣人的徒弟,但并未被正式承认,所以只能算散修。
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的散文江南小镇
2个回答2022-10-16 09:53
不是比喻,应该是通感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
1个回答2023-11-21 10:15
  走进古镇,追随着这条弯曲的老街仿佛回到了历史的画卷,顿然有进入另一个天地的感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欢迎大家参阅。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一:绽放魅力的古镇
  上里古镇算不上中国最完美的古镇,但她的魅力却总让人探究且陶醉。

  在没了解古镇之前,纯粹是冲着古镇原来是川藏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的驿站。无独与偶,在盛夏的一个晴日,我终于来到了这座千年古镇,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车水马龙、人头躜动,云商遍布的繁荣景象。古朴的建筑展现了古代人的智理和聪慧。

  在查阅有关上里古镇的资料后,更深刻的被她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是中国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条小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最初名曰“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界的关卡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商人们从四川雅安过上里,经云南的邵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是先人们开辟的一条最早的国际通道。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着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到了明末清初,古镇的人们安居在这里,人口不断增多,经济日益繁荣,便以居住在此的杨、韩、陈、许、张五大姓氏而更名为“五家口”。

  解放战争时期,1935年红四军长征途径上里,并在此驻扎了半年之久,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搏斗。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镇划为上里。上里古镇从此定格。

  回望历史,上里留给人类许多浮想,让人感概世故,更多的是对我们祖先的胆略和智慧的折服。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总会让人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古镇更让人敬慕的是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古镇依山旁水,东、北、西三面为丘陵环抱,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最高山奇迹坪海拔1725米,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上林木植被茂密。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古人对上里古镇的总体描绘。

  古镇的建筑格局以明清时代的风格,体现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所有房屋为木质结构,建筑群体高低错落有致。街道为石板铺设,两边均为商铺,由此可以想像古镇当年的繁荣景象。居民的大院都是以“井”字形天井建筑,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

  桥,永远是上里古镇的主旋律。古时的上里因为夹在两条河之间,因此桥是必不可少的“路”。古镇共有10多座石桥,一般以漫水桥为过河通道,可一旦涨大水,河水漫过桥面仍无法通行,于是就有了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石拱桥,展示了祖先的伟大智慧。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单孔石拱桥,长15m,宽5m,高12m,跨度19m,桥面用石板铺成。史料记载:二仙桥最开始建于清乾隆初,前两次刚建起就被洪水冲毁,于是,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次修建。传说这次修建的时候得到高人指点,说是河里居住的龙族肆意游走而造成洪灾,导致桥梁被冲毁,所以在这次修建的时候就在桥身两侧刻上龙头、龙尾,取“镇龙”之意,昭示将龙压于桥墩之下,避免洪水泛滥发生洪灾。相传在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仕前来祝贺,宴毕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之时,却有两个乞丐坐在桥头拦住了踩桥人,众人要求乞丐让开,可乞丐就是不让,在推拉中乞丐跌入水中,瞬间水里就显出两个大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此桥定名为“二仙桥”。说来神奇,二仙桥第三次建起后历经一个半世纪,再也没有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高桥建于清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桥两端为上里古镇当年的米市,系古镇陈家人为方便卖米而建。高桥为三卷石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设有人行通道,桥上、桥下都可以通行,于是被称为清代的“立交桥”。

  无论是二仙桥,还是高桥,都是上里古镇先人们智慧的象征。历经千年的石拱桥见证着古镇的繁荣,致使我们闲散在桥面感受这遗留下来的奇观感概万千。凝望着桥与周边的山峦、田野、古建筑群遥相辉映,桥上物影倒影在水中,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让你无端地站在无我的高度审视古镇的建筑文化。

  在上里古镇,最令人向往的怕要算是古镇的塔和牌坊了。文峰塔、舍利塔;双节孝牌坊,九世石牌坊;韩家大院和白马泉。让游人永远望物兴叹。这些保存完好的古迹彰显的不仅仅是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记载古镇上千年的人文和谐的佐证。

  舍利塔是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以供奉恩人舍利子的宝塔。

  九世石牌坊记载清朝陈氏家庭九代周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汉族第一大家庭,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以昭示社会和谐。

  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的双节孝牌坊,记载了清朝上里古镇的韩代家族两位女性忠孝守节的故事:韩氏家族中姑、媳两人,在丈夫战死沙场后,家里的长辈们劝其改嫁,而这姑、媳两位女性始终从善封建社会女性“从一而终”示训,坚守在韩家孝敬长者,抚养后辈直到逝去,于是感动了朝廷,皇上下“圣旨”赐韩家修造“双节孝”石牌坊,牌坊选址于昔日的茶马古道旁,以告诫世人这才是人间楷模。

  双节孝牌坊现今已成了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石碑坊上图饰花纹、匾额对联,古朴自然,雕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杨威于石坊之上,一幅幅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气势恢宏,堪称建筑精品。

  关于白马泉的传说,凡是到过上里镇观光过此景的人们不能不为此折服。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位于龙头山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道旁边,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雕刻的观音、唐代凿挖的古井保存完好,寺内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雕刻兽。石刻香炉等。该泉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都能听到马蹄的声音而得名,宋乾道元年诏封此泉为“渊泽候”。

  白马泉终年不枯不竭,泉池内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因此到了清朝又称“喷珠泉”,至今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皓题写的“喷珠泉”石碑。

  传说白马泉原来只是一滩水,唐僧西天取经时路过白马泉,唐僧进庙膜拜,白龙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饮此泉水,此泉与东海相连,白龙马见到龙王朝拜,于是此泉便朝涨夕落。唐僧一行离开后,当地僧人见状感到很神奇,于是建庙将此泉围住,并改名为“白马泉”,现白马寺的香炉上,以唐僧取经为内容的浮雕保存完好。

  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的官民到白马寺求雨,恰巧泉池涨潮,随之风云交加,天降甘露,拯救了一方百姓。于是州县官员上奏朝廷,遂封此泉为“渊泽候”。传说此次白马泉涨潮是观音菩萨正好路过此地,见百姓遭受大旱在此求雨,于是大发慈悲,倾倒净瓶之水降甘露三日,其中一滴水落到了白马泉,致使白马泉涨潮。后人得知是菩萨显圣,为感谢观音菩萨,上里人们集资于唐代永乐年间依托此泉靠山修造了观音殿,并在山岩上雕刻观音像供奉,将此泉更名为“观音泉”以示纪念。至今保存完好的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中大殿内有泉水的唯一建筑。

  上里古镇的繁荣,从屹立于古镇边缘的水磨昉足以佐证。这座建于明代的水磨昉至今保存完好,它是古镇人民丰衣足食的象征。水磨磨出的不单单是人们的吃食,更像是在打磨岁月,一段记载古镇历史的岁月!

  在上里古镇游玩,你会被当地的民风民俗感染。热情好客的上里人,总是希望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上里的牛肉豆鼓、麻辣豆鼓、五香豆鼓、水晶鱼豆鼓、牛肉酱、野生菌、豆腐乳、上里柴火烤鸭等等本地土特产让你目不暇接,品尝这些吃食会让你感觉到生活的味道和甜蜜。

  各种佛珠,金丝楠木质雕刻的工艺品更是让游客倾情。古镇也是金丝楠木产区。在一份资料上我了解到:金丝楠即楠木中有金丝,其木千年不腐,光下金光灿灿。自秦朝开始为皇家御用木材,号称“国木”,金丝楠木质湿润,冬不凉、夏不热,有“软木之王”的称号。长期佩戴金丝楠饰物有舒筋活络、静心养神之功效,长居楠香之屋,可以延年益寿。

  无怪乎上里古镇几千年屹立于南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永不枯竭,上里古镇注定就是一个关隘,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近代的解放战争时期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汇合在此驻扎屯军,从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上里古镇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后,上里古镇以崭新的姿态汲纳中外游客,古镇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但古镇的原迹原味依然保持良好,因为这是上里先人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份古朴才让上里古镇更具魅力,带给游客更多的思考和愉悦;正是这份古朴,才致使上里古镇犹如一朵奇葩,在世人的欣赏中绽放……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二:古镇情怀记多少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

  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华,所以我喜欢热闹的古镇,人来人往,商业发达,而这些势必融合了现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华中迷失了什么;而那些安静的古镇,或依然有人生活着,或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却也让我于安静中有了丝丝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艺术家,安静给不了我灵感。于是,我觉得自己是在叶公好龙。

  记得在惠山古镇,深宅大院,岁月沧桑,唯有墙上的字牌注解,让游客了解,仅是如是说,独坐在静谧的大院中,倚栏,仰视高檐残塬,心静如水,倏忽间依稀看到有古时装扮的人从昏暗的深堂里踱出,近了、近了,仿佛要握手、却似灵魂被惊醒、似南柯一梦,后背有凉意,头顶却是暖暖的阳光,其实,谁都回不去谁的世界!现在,不敢独自走进旧时的院落,不敢触碰那墙,那门,不敢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为不想惊扰这些古老的岁月的魂。彼时的古镇彼时的情怀,已是流年似水,今时的古镇今时的人们,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种美好的奢侈的愿望!

  国庆长假,女儿说,她想要去看看古镇,因为她也喜欢那种旧宅子的感觉。我挺感动,说明女儿长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于我而言,江南不是简单的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浓浓的千古文人情怀的粥,粥里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淀!带着女儿,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体味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

  不过,真的很美!

  于是,总是情难自禁,在阴雨霏霏时,在春暖花开时,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要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情怀,就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长亭外,古道边!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三:古镇,故事,故乡
  随着闯门巷的硬化,小镇仅存的石板路也成为历史了。小镇其实也不小,当然是和同级别(乡镇)相比,它在全国还是排得上前三名的,说它大也不大,镇中心也只有五平方公里。但她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建制镇今年刚好百年。

  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19公里,早在清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1912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之称。

  天天相处在一起,很难发觉彼此的变化。就像别人家的小孩,几年不见就发现长高了许多,就惊叹岁月的神奇。故此,长年生活在小镇的人,总是说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而对于一个过客来说,小镇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出生于小镇,成长于小镇,五十年的时光(除去69—75年下放农村),都是在小镇渡过的。所以说,小镇的变化到底怎样?

  小镇最先是一条东西走向、铺满着青石板的街道,弯曲有度,全长约一公里,听老辈讲,青树坪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坪,因为,是邵阳至湘乡通道,有头脑的商人率先建立驿站,慢慢的增加了各种生意人,尤其是锡福殿的修建,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香客,人气带来旺气,于是各地的生意人在此安营扎寨了。

  至于街中的石板铺于何时,以无据可查。反正我从小就是在石板中滚爬中长大的。对于幼年的记忆,已经格式化了。唯有“数石板”这点事情,俨然成为档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块?”这是一个常议的话题,但到底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准确数字。为了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不少人(当然也包括我)从上街走到下街,一块—块的数,其实没有哪个能坚持数完。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中间那些大的还好数,边上那些小的就伤脑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结论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认同大人们说了那个数字,“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块”。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自己无能。稍大一点后得知,这是计算得来的,为了显现其真实性,故意不为整数。

  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很大,镇上的青年读完中学,在家等待招工。父母有工作单位的,待业的时间一般很短,而父母没有单位的,或单位差的,待业的时间就长了,甚至一直没进单位。大家管待业这段时间为“数石板”。“数石板”一度成为我们的口头禅。

  古镇的地形也很特殊。320国道和镇南路(原来的潭宝路)在街的两头交叉,成为两个人字口;人字口的中间道路纵横交错,东西走向的有老街和富厚商业步行街,而粮站路、车站路、工农坪(行政路)、牛娅力巷、南门巷、北门巷、闯门巷、甘(棠)花(门)公路贯彻南北。

  如果把320国道和镇南路比作船沿,古镇恰似一艘小船,而被道路分隔的建筑,就是那船上的货物。而那甘花公路就是古镇的翅膀。

  古镇的传说很多,人才也很多,特产也很多,而方言也更具风格。

  古镇的历史名人由他人讴歌。作为草根一族,本篇只讲讲几个小人物。说到小人物,不得不讲配锁大王——哑巴李立仁,剪纸大王——贤拐子金贤良,二胡大师——瞎子陈放生。

  哑巴李立仁,我的堂兄,长我十岁。先天性聋哑,长得五大三粗,读过一年聋哑学校,于是,会写很多字。虽然有些字缺臂短腿,但大家还是认得出来。从我记事始,他就在街上摆了一个配锁摊,兼修雨伞,缝补雨鞋。不靠政府不靠兄弟姐妹,自势其力。由于他技术好,待人好,方圆几十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可以肯定,全镇知名度非他莫属。还值得一提的是,下象棋也很有份量,他的摊子边的棋盘每天没有空闲,爱好象棋的老老少少都爱来斗几个回合。街坊四邻都说:“我还真的很佩服。聪明、自强自立、手艺精湛,亲情味挺浓。”

  剪纸大王金贤良呢是我的长辈份了,他的相貌和身材真的不好恭维。武大郎的个子,但还要精瘦,小而灰暗的眼睛,双腿一长一短,所以外号"贤趴子"。自然界必定有它的法则,他虽然其丑无比,偏偏他有一门绝技——剪纸。剪出来的鸡鸭牛羊马,惟妙惟肖。那时候人百年后,总要布置一下孝堂,摆上几个花圈。那个年代没有人做生意,所以,他的剪纸艺术大有用武之地。

  贤趴子读书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好像有点文化的样子,是我的图书馆里的常客,他经常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讲故事,编一些顺口溜。可惜的是他没有哑巴那么得人缘。原因是经常欺负人,尤其是小孩子。他喜欢放屁,常常在放屁前逗弄人,说他的屁股后面有些什么什么,引诱孩子们去看,结果他就放一个响屁。所以,人缘不怎么好。卒于九十年代末期。

  我为什么要说说二胡大师放瞎子呢?源于他超人记忆力和精彩的琴技。一条公里长的老街,放瞎子从上街走到下街,从下街走到上街,他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他所熟悉的人家。

  他的二胡拉得极好,他会拉很多很多曲子,每天清早就在街头拉着二胡,什么《二泉映月》,《红湖水,浪打浪》,拉得更是行云流水,让我们百听不厌。大凡瞎子会算命,他也不例外,如果你多数几个钱,他就边拉边唱,让你在闲聊中得到享受。

  古镇的特产,有句歌谣这么说:“豆豉辣酱萝卜干,有滋有味又好看。”八十年代前,小镇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要晒辣酱煮豆子,一条石板街两旁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瓦罐,或罩蚊帐布,或罩塑料布,五颜六色,从南望到北,宛如一条开满鲜花的林荫道,更有情调的是,妇人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嘻嘻哈哈综合论坛,就像那蜜蜂围着花藤。可惜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偷懒了,有人更勤快了,偷懒的人花钱向勤快的人购买。闲情逸致的人少了,美丽的街景也被市场化了。

  再说说小镇的语言文字,小镇的口音一个字“土”,说话不带一丝儿鼻音,也没有一点卷舌音,全都是腔音。说的话除了本地人能听懂,外地人一听可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比如:恩各—你的。帽治各—不是的。爬锅—菜锅。麻瓜子—青蛙。做马咯—做什么。花公子—虾。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想讲讲普通话,也是洋腔八调,有人说“哈哈,这是塑料普通话!”

  古镇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条石板街变成三条大街。十来条小街小巷。拥有喜洋洋、福临门、步步高、新一家等十多家大型综合超市。亿客隆、一方、等数十家服装超市,青树五交化、新俊商场等电器商城。尤其是逢五逢十的墟场,吸引了数十公里外的人流,商业活跃,有诗为证:“广招东西南北客,日进上下左右财。”

  夜幕下,月光中,古镇像一艘载满货物的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而行。

看过“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的人还看了:

1. 古镇精美散文欣赏

2. 关于古镇的散文

3. 关于古镇情怀散文

4. 描写古城的优美散文佳作

5. 关于描写古城的散文
谁能给我几篇关于江南小镇的散文?
1个回答2023-06-03 11:40
俩篇题目皆为:江南小镇.
美国1952年消失的小镇 偌大的镇子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1个回答2023-11-30 15:37

  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些是通过科学的力量可以解释的通的,但是有些却是科学都没有头绪的。就比如说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凭空消失的那个小镇子一样,美国1952年消失的小镇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个所以然的解释来。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事情发生在1952年8月份的某一天,在这一天,美国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叫做Ashley的小镇,竟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当然,跟这个小镇一同消失的,还有小镇上679名居民。

  这个小镇为何会突然消失,据说,小镇是因为一场地震而消失的。当时美国地震监测局监测到了一场震级为7.9级的强震,地震的震源地就是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Ashley小镇。

  只见原本Ashley小镇的所在地出现了一个长约九百多米,宽四百多米的巨大的裂缝,裂缝还在冒着滚滚的浓烟,但是小镇却不见了,大家推测,小镇包括镇上的居民应该都是被巨坑所吞没了。

  不过,后来更诡异的事情又发生了,就在小镇消失十多年以后,Ashley小镇所在地又发生了一起地震,这次地震过后,小镇地上的那条巨大的裂缝竟然奇怪的关上了,仿佛之前这里从未发生过什么,仿佛那个有着六百多人的小镇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另外还有传闻,称小镇在消失的几天前,曾经发生过很多诡异的预兆。先是有小镇居民报警称,从天边看到了一些诡异的黑点,后来又不断有居民报警称,他们家的孩子都离奇失踪了。更离奇的是,警方接到报警后,想要进入到小镇中了解情况,可是,他们竟然找不到小镇的入口,明明是一条直线道路就可以通往小镇的,可是警方兜兜转转,每次都会迷路。

  再后来有人报警称,小镇南边出现了一团神秘的火光。而警方接到的来自于这个小镇的最后一通报警电话,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打来的。她在电话中有非常惊恐的声音告诉警察,她说去世的孩子,包括所有失踪的人,他们都回来了,他们出现在了那团火光中。再然后,是起火的房子,和刺耳的尖叫声,从此,这个叫做Ashley小镇就彻底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原创散文:高家堰镇虽小,可它是有故事的地方
1个回答2023-12-26 21:46
日前,我们几个老同事再相聚,大家都成了老爷爷、老奶奶,面对这样的场景,思绪早已飞进昔日青春的时光里。

三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我,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怀着满腔热情,简单的理想,走向 社会 这所大学。

上班第一天的早上,我带着简单的行旅和介绍信,搭上到高家堰卫生院的班车,大约2小时到高家堰镇上的三叉路口,单位的老易早早就推着板车在那儿等候。我问老易,单位有救护车吗?老易笑了笑回答,板车也只有一部呢。

卫生院离三叉路不到五百米,有两栋两层的小房子,依山而建,一栋是砖混结构,一栋土木结构,楼上是职工宿舍,楼下是办公区。我被安排在土楼的楼上,大约有十来平方的小房子里,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凳子,就是我的新家。

那土楼,除外墙是泥土石头做的,里面是木楼板、木楼梯,就连里面的房与房间之间的墙也是用木板隔断的,那灰褐色的外表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春秋。如有人上楼,楼板就会发出咯咯吱的声响。有时夜里值班回来,即便是小心翼翼地提着脚步,也会影响别人的休息,只是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记得有一次我穿着那时兴的塑料底子的布鞋,直接就从三米多高的楼上沿楼梯上滑到了地下,引来楼下病友的围观。

那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尤其到了夜里,满耳呼呼的风声,随时就从木板缝中、紧闭的窗户(那时窗户不是玻璃,而是塑料簿膜)钻进来。土楼好像在风中摇晃,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吹散。不过一觉醒来,土楼仍安然无恙。

一楼的东侧有一个公用水池,洗碗时总是看到潮湿的水池旁安静地附着几只软体动物,小蛇时有光顾,偶尔见到会吓得一跳,不自主地发出尖叫。老乡安慰我们,说它是家蛇,就是咬伤了也无大碍。

单位有简易食堂,菜的种类不多,老职工大多只在食堂买饭,再回家里做两个小菜。那年代没有液化气,更没有天然气,开始用的木柴,后来是煤油炉,或煤,气味很大。有时同事弄点好吃的,总是忘不了请我这位新来单身汉品尝。单位虽然是在农户的包围之中,种的菜也多,但那年代不时兴卖菜,偶尔老乡送给我一些小菜,因他们不收钱,也不好意思再拿第二次。后来我发现老职工每人都分有几平方米的菜园子,自种自收,十分方便。一年后有一名同事调到城里,就把他那块园田作为人情送给了我。别看那块地只有几平方米,却大大丰富了我的餐桌。有时也学着弄几个小菜招待一下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吃喝虽然不能与现在相比,大家却十分开心。

单位前面是318国道,路面由沙石铺就,因载重货车多,时有发生车轮弹起的石子伤人的事儿。记得有一次,一辆大货车跑着跑着,后面的车轮竟然跑掉了一个,车没停下来,掉下车轮也没停下来,而是沿着公路一路飞奔,把来不急躲避的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乡撞翻到一米多高的坎下,导致多处皮肤擦伤,满脸血迹。可能是受到惊吓,也许是伤痛,老乡被送到卫生院时全身仍在发抖,一个多小时说不出话来。

在单位前面约400多米有一条叫做丹水的小河穿过,平时溪水清澈见底,夏天还是洪水怒吼,里面生长有许多小鱼儿,是我们餐桌上的 美食 ,休息时就和同事骑着自行车沿着小溪行走十几公里寻找鱼儿的踪迹,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有收获,但过程却让人难以忘怀。丹水河中生长一种棒棒鱼,只有一根主刺儿,那可是美味,就是现在人们也常常用它来请远到的稀客。另一种是娃娃鱼,因叫声类似娃娃的哭声而得名,珍贵、稀有,专家说那是当地环境好的标志,不过现在想吃野生娃娃鱼不容易了,因为它已成为国家级保护鱼类。夏天的丹水河是我们纳凉好去处,在清凉的河水中洗一洗,就会洗去一天疲惫。

那些年代工作之余没有什么 娱乐 活动,就是打打牌,走走象棋,偶尔看一场电影。镇上放电影的地方是露天的,不过四周有两米多高的围墙,要看电影还要自带椅子。记得有一天下午同事告诉我晚上有好看的电影,大家都非常高兴。同事老李和老邓对我说,今天我们三个打花牌,谁输了就谁请客。他们也许没有想到,第一局我就满了,老李和老邓相对一笑就没再打了。原来是想我接他们看电影呢,这也成了我们每次见面时要讲的一大笑料。

水系发达的丹水河,有50余公里在高家堰境内,水位落差近两百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家山寨的乡亲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先后在魏家洲、白果坪、青岩等地修建了三座小水电站,当时我们单位就是用那儿发的电,至今还仍在释放光和热。听原五中老师说,曾经教过我们物理的孙玉林老师就参与了青岩电站的选址、设计和施工。

在高家堰工作三年多,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很快就适应那儿的工作,充分认识了医院和卫生院的区别。卫生院不是单纯看病,是什么事儿都要会,什么事儿都要做,当时大家自称为“万金油”。现在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全科医生。那时交通不便,出诊或下乡主要是靠一双脚(大伙称之为十一号车),或自行车。三年多时间,我几乎走遍了高家堰的山山水水,收获是和乡亲们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直到今天不少乡亲还能叫出我的名字。

高家堰镇虽小,可它是有故事的地方,有先烈们留下的足迹。据考证,自汉初便设置管辖。她是诗人彭秋潭的故乡;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鄂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儿,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基干力量——农民自卫团,就是在这里组建;涌现出120多位英烈先贤。抗日战争时期,鄂西会战决战主阵地在长阳,其中最著名最残酷最激烈六场阻击拉锯战就是高家堰境内展开,至今仍可见到残存的战壕、碉堡、弹壳。高家堰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先烈的重托,用勤劳的双手将它打造成了宜昌的后花园,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沿途由盆景点缀,让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再现土家人的诗情画意。

三十六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年春天我再次来到高家堰卫生院,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的土楼没了半点残存痕迹,展现在眼前的是两栋五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医护人员也由当年三十余人增加到现在的五十余人,当地乡亲们不再为小病小灾而发愁。曾经带过我的陈医生,如今已七十多岁,身体还十分硬朗,他告诉我,三十多年来,卫生院先后有两百多名医护人员在这儿过往,有的退休了,有的走进了大城市,有的从小医生变成大医生,不变的是丹水河,河水还在那儿静静地流淌,水还是那么清,还是那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