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欧阳修明妃曲对比介绍如下:
相同点:这两首作品皆推陈出新、善翻古意,借用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念和感叹其命运的悲剧性上,则更多的把描写昭君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当时宋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在边境的威胁,使得朝廷不得不与这些国家订立议和,苟且偷安,导致国力贫弱.而朝廷内部君王臣子却仍然昏庸无道,危机重重却依然只顾享乐。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两位诗人创作《明妃曲》和《和王介甫明妃曲》,是为了借汉言宋,抒发心中的不满。
不同点:王安石作《明妃曲》更侧重歌颂爱国主义的精神,因为当时施宜生、张元之流报靠辽、夏,为其出谋划策,造成宋的边防大患,这种“卖国“行为被拿来与明妃的虽遭遇悲惨,但仍然忠于汉室日日思归的高尚纯洁的爱国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还把自己对命运的感悟上升到人生的高度,读来让人有所宽慰又不失信心。较之王安石诗的含蓄,欧阳修的诗则更为直接,是对不事振作的宋朝君王的谴责与声讨.议国事是从这一首琵琶曲入手,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手法。
平易婉曲的语言却与这种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喟的情感两相对比,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魅力。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之不幸,或寄托“怀才不遇”的感慨,而王安石欧阳修却推陈出新,颇为不同凡响,借汉言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及再传弟子:丁嘉耕、王元军、叶培贵、方玉杰、段文才、温彦国、盛景华、黄鸿琼、郭君飞、杨志衡、曹子玉、李孟尧、靳鹤亭、杨志恒、魏中典、安学森、张建峰、汪正焱、王金钟、李毅强、李沈斌、于谋勇、林元况、田忠贤、钱先广、郭怀若、邵仲武、赵连甲张文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