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诗词

苏轼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2-19 10:03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此词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长期以来对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恶浊又留恋人世的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站了上风,不可能放弃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于是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为主,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
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啊?
2个回答2022-11-21 21:04
《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啊?
1个回答2022-08-18 05:51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本意是作者感叹庐山的神奇,但人们读过之后,觉得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这种情况。因此这首诗就被人们广为传颂,这句话也就成了千古名句,其蕴含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苏轼的人生哲学
1个回答2022-09-28 11:13
苏轼的人生哲学就是豁达,和而不同,随性,但这种处事哲学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步步维艰的,苏轼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和王安石,司马光都纠缠不清,摇摆不定
苏轼笔下富有哲理的诗句
1个回答2022-11-29 02:31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人生哲理
3个回答2022-09-19 04:46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很是喜欢唐宋时期的诗人,苏轼是其中之一。其诗词豪迈豁达,飘逸可喜,教人以欣赏之情来看世界,对世界的不完美处能宽容。读其作品,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飘洒自如,日常的烦恼得失都不再萦绕心头。

对于自然的晴天与雨天,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大多喜好晴天与顺境,而在苏轼的眼里,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是“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这是一种“达者”的境界,而他的以下这首〈定风波〉,是最能表达这一境界的佳作。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在被贬到黄州时所作,写的是在沙湖道中遇雨。诗人表面上写遇雨时不必慌张,“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实际是表达一种面对人间拂逆事的哲学态度。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而只顾吟啸徐行,不久自会雨过天晴。那时候什么风雨,什么暖和也都烟消云散。何况雨有雨的可以欣赏之处,何必急急慌慌,逃避不迭呢?

用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会觉得“成古欣然,败亦可喜”。在较高的观点来看,世间本无所谓成与败。世间事之所以被人认为有当喜当怒当避当趋,多是由观念所造成。实际上这边有所得,那边必有所失;这边有所失,那边必有所得。万事皆有得失的两面。正如庄子的“唯达者知其通为一”的道理。

正因为苏轼豁达豪放,能够因任自然,不以表面的成败为喜忧,超然于世俗之外,所以他虽屡遭贬谪,但每到一处,都能欣赏到别人未曾欣赏之美,欣赏之余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了不朽的诗文。别人认为失败的逆境,他却能借此畅游各地,留名岭外,至今各地还留有他不少遗迹。

我想,像苏轼一样的许许多多古代诗人,他们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伟大之中含平凡,平凡之中见伟大。就如他们的诗词,文字是何等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深刻的哲理就蕴涵在这些浅易之中了。
苏轼写的哲理诗
3个回答2022-09-29 0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名句和诗意最后还要有感悟
1个回答2022-11-09 07:23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出处】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鉴赏】 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英雄豪杰,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无情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想起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地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江上的明月。樽,是指酒杯。酹,是指酒祭。作者感叹年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空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悲伤。最后豁然通达,就以此二句作结:“何必在乎人生如梦呢?还是喝酒吧!”此时作者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便显露出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感悟
生命短暂,抓紧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过,努力过,是否成功并不重要。把满腔豪情化作一杯酒,你是快乐的!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2个回答2022-09-16 14:18
谁会写这个文章啊,我建议你还是自己读读,然后自己写,会更有意义的!
简述苏轼生平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4 05:49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