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你如何谈恋爱

李玫瑾教授谈育儿
1个回答2023-12-02 09:18
一位宝妈留言问: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当妈后,每次看到校园霸凌、孩子被打的新闻,都会一阵心痛。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科学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01 

再苦再难

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02 

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孩子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或者其他极端行为。

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想到“死”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

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

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家长就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

“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

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

“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03 

让孩子管别人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学——

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就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其实,应该让孩子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

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虽然饿下来确实挺难受的。

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

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管别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途径。

  04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别弱——

其实这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你就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

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没事。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李玫瑾结过婚吗?
1个回答2024-01-24 11:48

李玫瑾结过1次婚吵宽。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升唯亮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课题研究

李玫瑾

1987年参与国家哲学山亩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

1995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

1997年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项目《犯罪心理研究》

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犯罪综合治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1999年主持公安部部级项目《社会心理调查研究》

2000年参加全国妇联《反对与制止家庭暴力》项目

2000-2001年承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受害保护》等。

2001年主持公安大学引智项目《犯罪侦查与心理画像》。



李玫瑾有几个子女
1个回答2024-02-20 07:40
有一个女儿。
根据查询名人数据库得知,李玫瑾膝下有一个女儿,现如今在一所大学执教,任音乐老师。
李玫瑾,1958年出生,毕业于卜纤中国人民大学,稿弊野现为中国人民公安键喊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李玫瑾有儿子吗
1个回答2024-02-20 03:20
没有儿子,据了解,李玫瑾膝下有一个女儿,现如今在一所大学执教,任音乐老师。
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李玫瑾教育谈家长应该怎样
1个回答2024-01-24 14:41
家庭教育最佳期是12岁以前,然后其中1-6岁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错过这段时期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来弥补呢?
在孩子18岁之前呢,其实父母他仍然有很多的机会。
李玫瑾谈教育:只要孩子成绩优秀就行了吗
1个回答2024-01-23 08:13

绝对不是!

在转瞬即逝的社会,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竞争,要在充满竞争的年代逆流而上,可持续竞争力尤其重要。

◆  敢于为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就是一种可持续竞争力。

人需要在不断的体验和锻炼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稀缺性”价值,抓住更多的锻炼和体验机会,就要我们懂得愿意付出。正如,为何大部分的人看似安逸惬意,实际却普遍焦虑不安?那是因为他们迫切想改变和创造,与这种迫切的心情相对的却是在等待适当的机会出击。然而,这个世界不会有量身定做的机会,它需要我们懂得抢先发现并牢牢抓住,如果付出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为何要守株待兔?

所以,要让我们的孩子懂得付出的意义。当孩子埋怨当班干部就是耽误学习,或者在做值日时对多干一点少干一点总是耿耿于怀,爸爸妈妈就要引导孩子学会看懂:付出的背后或许是一场惊艳的收获。

当然,不是逢付出都要有收获,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们敢于付出只是因为想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得到。

◆  让自己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就是一种可持续竞争力。

在长期的竞争长河中,持续的学习能力不仅能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还能让我们拥有除此之外的软实力,包括了解自己、探索生活、感悟人文等。持续的学习能力更强调由点到面的学习张力,它会让我们成为更有趣的人,我们的生活、职场和社交都将因此得益。

所以,要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多维度的学习能力。除了埋头题海、干啃教科书,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天地,激活全身的触觉,让自己充满更多的好奇与探索的驱动力。

◆  铸就自己优秀的适应能力,就是一种可持续竞争力。

我们的一生是要承担多重角色的一生,并且要历经多次环境变化。比如踏出家门走进校园、踏出校门走进社会、从昔日的孩子成为今日的为人父母等,适应新角色和新环境,做好多重身份是每个人的必经历程。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懂得适应,懂得在不一样的环境和心境中淡定自若、挥洒自我。

所以,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拥抱变化。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敢于直面尴尬和不舒服,不断克服心理障碍,积累面对挑战的勇气。

李玫瑾哪一本书最有名?
2个回答2022-06-30 16:05
李玫瑾的《犯罪心理学》这部书最有名。
心理专家李玫瑾:孩子不想上学,不爱读书怎么办
1个回答2024-01-20 20:46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教育引导的方法也不同。有些孩子,没有学习的才能,父母却一根筋地认为只要努力了就学得好。这种只会让他越来越讨厌读书。最好按照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规划孩子的学习。
李玫瑾的育儿书哪本好
1个回答2024-03-04 03:59
你们紧着育儿书哪本好,我觉得李玫瑾的育儿书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哪一本都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了,我觉得他的书籍是值得我们观看的,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有好处。
李玫瑾的女儿如今过得咋样
1个回答2024-03-16 17:40

现在的工作是一名小学的音乐老师,她跟妈妈说,我每天上班都特别开心。

李玫瑾教授对女儿的要求不高,只要健康快乐就好,还曾经幻想,不然就去做导游,每天游览美景,还锻炼了身体,就是因为如此,女儿一直活得很快乐。

由此可见,李玫瑾教授把女儿教育得很成功,没有“望子成龙”的想法,一直注重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提倡家庭的情感支持力,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这也跟她一直倡导的不谋而合。

女儿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所谓的“教育专家的女儿就必须出色”的思想包袱,孩子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能够独立、健康、快乐,这就是一种成功。

扩展资料:

李玫瑾母女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孩子考不好,她从来不训斥,因为知道孩子不是不努力,孩子也说过,妈妈,我真的很努力学数学,可是老师讲的课确实听不懂,老师留的作业也不会做,即使上课真的很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脑子里,数学还是考不好。

妈妈一听,感觉这确实是个问题,后来就跟女儿商量,要不咱们找一个不考数学的专业吧,所以在初中的时候,妈妈就一直跟她讨论这个话题。

最后她对妈妈说,我要当音乐老师,因为我从小就唱歌,而且唱得很好,妈妈一听说,行啊,学音乐老师,咱教不了大学就教中学,教不了中学就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