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草桥问案

弹琴桥是著名的桥吗
1个回答2024-02-10 05:09
在南桥镇北数百米,原有座小石桥,名弹琴桥。相传很早以前地有个钱姓官宦,生养三女,小女弹得一手好琴。附近有个青年名韩重,也是弹琴高手。日子一久,两人知音相爱,可钱老爷不允,小女只得劝韩重进京城修琴艺,求得功名,好让父亲答应他俩婚事。韩洒泪而别。但钱强逼小女嫁于权贵,小女思念韩重,含恨而死。不久,韩重归来,得知情人已故,就盘坐于小石桥上,弹起伤心之曲,表达怀念。弹罢,抱琴投河而亡。
工之桥献琴
1个回答2024-03-06 08:24
第一个“焉”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第二个“焉”是“于此”即“在琴上”的意思;第三个“焉”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或“怎么”的意思。
第一个“以”连接主词与动词,无实际意义;第二个“以”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动作的连贯性,无实际意义;第三个“以”用作介词,有“把”“拿”的意思。
草桥惊梦讲的是谁和谁的爱情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0:52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
“草桥结拜”讲的是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7-07 21:18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二场:草桥结拜,第一场是别亲。
草桥结拜这场讲述了年仅16岁的祝英台要求离家出去求学,父母当然不同意,祝英台以绝食相争,祝英台的父母在无奈之中,只好勉强同意了,但提出了三个严格的条件,祝英台喜出望外,不仅全部答应,还许下了一个柳枝愿,保证自己读书回家后,一定是一个清白女儿身。祝英台的父母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位女儿,心里面有一些不平衡,为了满足这样不平衡的心理,从小就让祝英台作男装,穿男孩子的衣服。 祝英台女扮男装,走出家门,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求学生涯。快到杭州城的时候,突然天上阴云密布,转眼之间就开始下雨了,祝英台赶紧跑起来,女扮男装的女孩子,一路就这样跑过去,跑到草桥亭子里面避雨。也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走过来了,也是一个书生装扮, 祝英台与梁山伯就这样在一个小草亭里相遇了,但彼此不认识,祝英台当然不会随便和一个青年男子说话。他们的两位书童开始对话,才知道大家都是到杭州去找周士章老先生求学的。而且,经过一番对话,两人志同道合,因此,原本陌生的两对青年,在这草桥亭里都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并且,梁山伯和祝英台谈了半天,竟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可见梁山伯是一个性情忠厚,甚至有点木讷的读书人。
“草桥结拜”讲的是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15 16:21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草桥结拜讲的是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4-23 22:18
东晋永和年抄间,在风景秀丽袭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激绩馆啃弋救龟寻骇默。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什么是草桥结拜?出处在哪?故事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6-21 18:28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二场:草桥结拜,第一场是别亲。
草桥结拜这场讲述了年仅16岁的祝英台要求离家出去求学,父母当然不同意,祝英台以绝食相争,祝英台的父母在无奈之中,只好勉强同意了,但提出了三个严格的条件,祝英台喜出望外,不仅全部答应,还许下了一个柳枝愿,保证自己读书回家后,一定是一个清白女儿身。祝英台的父母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位女儿,心里面有一些不平衡,为了满足这样不平衡的心理,从小就让祝英台作男装,穿男孩子的衣服。 祝英台女扮男装,走出家门,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求学生涯。快到杭州城的时候,突然天上阴云密布,转眼之间就开始下雨了,祝英台赶紧跑起来,女扮男装的女孩子,一路就这样跑过去,跑到草桥亭子里面避雨。也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走过来了,也是一个书生装扮, 祝英台与梁山伯就这样在一个小草亭里相遇了,但彼此不认识,祝英台当然不会随便和一个青年男子说话。他们的两位书童开始对话,才知道大家都是到杭州去找周士章老先生求学的。而且,经过一番对话,两人志同道合,因此,原本陌生的两对青年,在这草桥亭里都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并且,梁山伯和祝英台谈了半天,竟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可见梁山伯是一个性情忠厚,甚至有点木讷的读书人。
桥之美教案
1个回答2024-02-15 07:03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 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简介】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详介】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作者叙述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人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对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剑桥儿童英语教案
1个回答2024-01-18 11:59
其实孩子d太e小c选择英语教材主要以8有趣为0主,在乐趣中6他自然就对英语有了f熟悉的感觉,而不x是去苛求他一l定明白其准确意思,可以6选择很简单的画报或是英语儿r歌或是简单小r故事类的光盘都行,多听多看对英语语感也p有很大x帮助的! 2011-10-28 13:49:23
路过大桥的文案?
1个回答2024-01-22 14:00

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

桥上的人把桥当作了路,踩着蹈着。人总是这样的,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有权阻止任何东西;桥下流着的水把桥当成了弱者,“哗哗”地琉着,这是一种嘲笑,笑桥无法阻止它那汹涌的波涛。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