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起源和传承

扎染的起源与文化传承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09:23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

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颤悄亩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汉族妇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运空,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扩展资料: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

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茄森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承州的名人渊源
1个回答2024-02-24 15:13

《古今地名大辞典》云:“丞(承)水源出山东峄县北车梢峪,曰沧浪渊,南流会许池(即十里泉)水,南迳县城西,折东流至县东南入运河。汉置承县于此,以承水所经而得名。”故,世人、古书称此地为承水城。
承水河在今天的峄城城内,是贯穿峄城城区的南北河流,该河将峄城城区一分为二,此河流经千年,川流不息,东一公里为古承县遗址,故西汉一代名相“凿壁偷光的匡衡”出自承水河畔,承县故城西南三公里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古承水可载舟,在古承水河公园的建设中就发现大量船载遗迹,承水河公园南起承水路大桥,北至坛山路北河道转弯处,占地29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7万平方米。在古承水可以与运河贯通,古代承水一带水网密布,河岸边上商贸往来密切,成就了古承水河畔的璀璨文化。

董氏起源及传承?
1个回答2024-05-25 03:29

1.董姓渊源 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4.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佛教的起源和传承
2个回答2023-07-19 02:20
末法了,一切神佛都不灵了!佛教已无意义!
桃花源记装备继承有什么作用?怎么继承?
1个回答2023-01-13 05:46
就是给装备转移铸魂启魂属性的,让你不至于重新搞一件装备,所以很人性化的
钦州白话的钦州白话起源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12 06:03

①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②古泥母和古来母不相混 , 古泥母今读[n], 古来母今读[l];
③中古日母字大部分读[ȵ],少数读[j](例:如、儒、柔、然、弱、绒);
④[kʷ]、[kʷʰ]配[ɔː]组韵母时圆唇容易弱化成[k]、[kʰ]。如“过”[kwɔ]和“个”[kɔ]、“广”[kwɔŋ]和“讲”[kɔŋ]不分;
⑤精知庄章合一,只有一套塞擦音。语流中可能出现舌尖音、舌面音、舌叶音三套齿音,但不构成对立;
⑥大部分心母字读清齿龈边擦音声母[ɬ],少数生母、书母、邪母、常母字也读[ɬ](隧、篆、述、释分别属于邪、澄、船、书母),同时亦有少数心母不读[ɬ]的情况(莎、珊、僧)。
⑦少数清音声母会发生鼻化现象,产生变读,与原读音并存。如: 例字原读变化变读掰paip、pʰ→mmɐk̚裆、带tɔŋ、tait、tʰ→nnɔŋ、nai抓、踩、执、皱tsa、tsʰai、tsɐp̚、tsɐuts、tsʰ→ȵȵa、ȵai、ȵɐp̚、ȵɐu勾、钩kɐu、kɐuk、kʰ→ŋŋɐu、ŋɐu aa[a]
巴打虾沙 aai[ai]
鞋带晒赖 aau[au]
包捞交找 aan[an]
晏山间单 aam[am]
男蓝三减 aang[aŋ]
争生冷猛 aap[ap̚]
鸭甲答杂 aat[at̚]
压法八杀 aak[ak̚]
责百革或   ai[ɐi]
替世黎废 au[ɐu]
口透留骤 an[ɐn]
真春新云 am[ɐm]
心针林金 ang[ɐŋ]
登崩能肯 ap[ɐp̚]
十及执笠 at[ɐt̚]
匹出突失 ak[ɐk̚]
得北黑塞 o[ɔ]
多罗可课 oi[ɔi]
爱耐海代   on[ɔn]
安汗岸干   ong[ɔŋ]
当航放囊   ot[ɔt̚]
割葛渴喝 ok[ɔk̚]
国缚莫落           oeng[œŋ]
想像响亮     oek[œk̚]
药虐掠脚 e[ɛ]
野蛇写爹   eu[ɛu]
猫巧鹩撬 en[ɛn]
剪扁蚬 em[ɛm]
垫钳拈 eng[ɛŋ]
靓饼轻张 ep[ɛp̚]
夹 et[ɛt̚]
捏瘪䊦 ek[ɛk̚]
劈剧尺踢 i[i]
意知思次   iu[iu]
宵焦叫条 in[in]
燕连电见 im[im]
念剑廉敛 ing[ɪŋ]
影顶兴精 ip[ip̚]
碟叶接摄 it[it̚]
节必洁跌 ik[ɪk̚]
的逼激历 u[u]
路故苦土 ui[ui]
配水对灰   un[un]
半欢满碗   ung[ʊŋ]
种东龙红   ut[ut̚]
阔泼活钵 uk[ʊk̚]
屋鹿木足         m[m̩]
唔 ng[ŋ̩]
五午吴梧        ①完整保留古汉语的阳声韵[-m]、[-n]、[-ŋ]和与之对应的入声韵[-p̚]、[-t̚]、[-k̚];
②没有广府话中常见的撮口呼韵母;与广州话的撮口呼韵母对应具体如下: 例字树专脱睡春律靴姜药钦州话sitsintʰitsuitsʰɐnlɐt̚hɛkiɛŋjɛk̚广州话sytsyntʰytsɵytsʰɵnlɵt̚hœkœŋjœk̚③咸摄少量字混入山摄,如:凡、岚、范、毯、品、乏、法;
④没有舌尖元音[ɿ]和[ʅ];
⑤广州话、北海话等粤方言止摄元音韵母[i](除齿音声母字外)裂化成[ei]。钦州话不裂化仍读[i]。例:悲[pi]、鄙[pʰi]、味[mi]、非[fi]、地[ti]、你[ni]、李[li];
⑥遇摄模韵与效摄豪韵不相混,遇摄一般读[u]韵母,如:补[pu]、度[tu]、土[tʰu]、努[nu]、鲁[lu]。而与疑母相拼读独立成韵的[ŋ̩],如:吴、吾、梧;
⑦效摄豪韵字与流摄候、尤韵字合流读[ɐu]。 ①上声不分阴阳;
②阳平、阳去今已合并为一调,可自由变读21/22,不构成对立;
③浊上变去,全浊上声61%的字归阳去(阳平);
④绝大多数次浊上声字仍然读为上声 。

承露盘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3-06-18 14:10

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悉敏做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拿此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颜师古注引《三辅睁衡故事》:“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墩承露,和玉屑饮之。”三国 魏 曹植 《承露盘铭》:“固若露盘,长存永贵。”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有高阜隆起,上面有承露盘、丹灶,名“小蓬莱”。”

饭堂承包的饭堂的起源
1个回答2023-02-03 20:42

饭堂最早起源于1958年夏秋之间,当时被称作为“公共食堂”,由政府组织。那是政治疯狂来临时,农民用装穷的办法对抗这种疯狂已经完全没有效力了,所以兴办公共食堂只是成为一系列浪漫主义狂热举动中的一项。人们在公共食堂领馒头,吃饭,食堂刚开始的时候很“兴旺”。

戏曲因何起源?怎样传承的?
2个回答2022-12-23 10:23
习俗的诞生与祭祀有关,祭祀时巫师会戴上面具,想象自己成为了某个神,唱歌跳舞。这样的乐舞慢慢演化,就成了戏曲,戏曲传承通过收徒弟,口传心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