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韩世忠与梁红玉

韩世忠是怎样认识梁红玉的?
1个回答2024-03-02 03:03
韩世忠是陕西延安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

  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就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各通殷勤,互生怜借,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韩世忠和梁红玉是怎么死的
1个回答2022-09-03 07:50
梁红玉被伏击而死,韩世忠病死
鼓词的温州鼓词?
1个回答2024-03-16 12:20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亦为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内含丰富;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温州鼓词发源于温州瑞安,流布于温州、青田、玉环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瑞安市申报的“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3。

老梁剧说讲韩世忠纯音乐叫什么?
1个回答2024-01-26 17:42
老梁据说讲韩世忠纯音乐叫座老梁故事汇
温州鼓词老师
1个回答2024-02-19 14:18
你去买个徐玉燕的VCD 里面开始就有徐玉燕的手机号码 直接打过去问她本人最好了
温州鼓词?
1个回答2024-03-04 18:04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亦为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内含丰富;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
温州鼓词发源于温州瑞安,流布于温州、青田、玉环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瑞安市申报的“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3。
温州鼓词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7 15:36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艺人们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2006年5月20日,温州鼓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鼓词哪里最多?
1个回答2024-03-21 09:10

【解说】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发源于温州瑞安。其表演形式乃一人一鼓,以瑞安方言,用鼓打着节奏连说带唱,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鼓词四大名师
1个回答2024-04-11 12:15

温州鼓词四大名师分别是阮世池、方克多、陈志雄、丁凌生。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亦为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

阮世池,温州鼓词“阮派”艺术创始人。17岁以《十二红》、《五风图》等名噪浙南。其演唱语言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表情传神,唱腔婉约柔和,感情细腻,檀长肢体语言,以刻画大家国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

方克多,融合有京剧腔调,吐字清晰发音纯正,唱腔腔婉转流畅,声情并茂,似戏曲又非戏曲,表白、滑口悠远,风格韵味独特。代表作有《三请樊梨花》、《红灯记》、《沙家浜》等。

陈志雄,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韵律押韵自然,音节和谐。其代表作有《八仙贺喜》、《罗通娶亲》、《孔明点兵》、《斩狸猫》、《济公传》等。

丁凌生,词风严肃认真,表演苍劲庄重,唱腔平缓自然,吐字清晰,道白自如,用鼓轻重有度,业界称之谓“丁派”。代表作有《杨志卖刀》、《王杰》、《雷锋》、《智取威虎山》等。

温州的忠孝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12:55
  我给你介绍一个援藏温州兵的忠孝小故事。
  忠孝难两全,瞒着父亲进藏当军医

  “最难忘的是扎根高原的三棵针(树名),是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希望!”回首往事,现年78岁的谢明权老人噙着热泪说,1955年他从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毕业后报名进藏当军医。
  谢明权出生在乐清柳市,父亲是个较有名气的中医,他有四个姊妹,却没有兄弟,因外出求学,母亲去世时他没见到最后一面,所以父亲一直舍不得他离开自己身边。上世纪50年代初,谢明权从温州一中毕业后准备报考大学时,父亲就“约法三章”:一是找个对象马上结婚;二是只许报考中医专业;三是只许在长江以南读大学。谢明权答应了后两个条件考到了南京大学医学院,却没答应结婚,因为他不希望受到家庭的拖累。1955年,大学毕业后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去西藏当军医。因要远行了,他回家见了父亲一面,却不敢告诉实情。

  那时候,进藏走的是川藏公路,需在路上颠簸两三个月,当终于抵达拉萨时,他马上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家书抵万金,父亲在三四个月后收到信时悲喜交集,但买来地图一看,才知西藏是那么一个遥远的地方,既担心又生气,当即写信要求儿子回来。但谢明权始终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写信安慰父亲说:“西藏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儿子在这里会有所作为的。”可没料到,父亲却因思儿心切病倒了,偏瘫在床。一年过后,家乡捎来急信,说父亲已经一病不起,希望谢明权能回家一趟。当时的谢明权想着部队离不开医生,没敢将实情向领导汇报,后来,还是一位同事转告了军分区首长,结果被首长批了一顿,并特批了他一个月的探亲假。谢明权绕道兰州回到家时,父亲已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了,父子相见涕泪滂沱。虽然有一个月假期,但谢明权心系高原战友,仅在家待了12天就踏上了归途。

  在西藏工作了两年后,谢明权听说边防站所和建设工地急缺医生,就主动要求从拉萨的部队机关下派到基层去。这一调,使他在往后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辗转在西藏的各个边远哨所。那时,部队的供给不充足,但谢明权每到一地看到藏民缺医少药,就省下口粮和药品予以帮助,跟许多藏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9年,谢明权在纳金水库建设工地当军医时,当地发生了一场非常严重的痢疾,他所负责的辖区内约有1200名藏民被传染,一些人的生命更是危在旦夕。当时没有青霉素,最好的就是磺胺镁药丸,但数量远远不够。听说三棵针的树皮能解毒退痢,谢明权便发动大伙儿日夜削树皮,用大锅煮汤分给藏民。连续喝汤后果然见效,但谢明权自己却被传染了,幸亏抢救及时才逃过一劫。当时痢疾传染死亡率要求控制在2%左右,而这场约有1200多人被传染的灾难最终却仅死了1人。

  年轻的谢明权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就连老父亲病逝,也没见上最后一面,他想着“自古忠孝难两全”,回温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便又回到了西藏,直至1971年从西藏转业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