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刘庸斗和

刘庸是什么人?
1个回答2024-06-11 00:15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年(1805),享年八十五岁,谥清正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江宁知府.太原知府.广西考官.江西盐道.漕运按察使.湖南巡抚.吏部尚书.河道总督.直隶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他还是诗人.书法家.有<<石庵诗集>>与<<清爱堂帖>>传世

观其一生,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再其调回京后不阿附和绅而独善其身,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不可能与权势滔天的和绅针锋相对

刘统勋(1699—1773),字延清,号尔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考取进士,入翰林院作庶吉士,聪明肯干,仕途坦荡,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就已官居刑部侍郎,跻身部院大臣之列了。此后,更是官运亨通,一任左都御史,两任刑部尚书。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出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明清以内阁大学士为宰辅,刘统勋事实上成为位极人臣的大清朝宰相。

纵观刘统勋的一生业绩,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司法、水利。在文化方面,刘统勋五任考举人的诸省乡试正考官,四任考进士的礼部会试正考官,为国选才;两任国史馆总裁,一任四库全书正总裁,建树良多。在司法方面,他先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纠劾不法,整肃贪官。在水利工程方面,刘统勋主持修筑了江浙海塘,疏通运河。他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判定符合实际的施工方案,并从革除积弊入手,加速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耗费少,效率高。刘统勋曾三次受到革职处分,但这三次革职皆有惊无险,不久即查明原委,得到纠正,不仅官复原职,而且照常升官晋级。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十一月的一天凌晨,年逾古稀的刘统勋按时到东华门外候朝,突然发病逝于乘舆之内。刘统勋去世后,乾隆皇帝亲临丧礼,流泪哀叹;朕失一股肱.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纪昀(1724—1805) 清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年自号石云。乾隆进士,授编修,历充山西乡试正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服官五十余载,先后任贵州都匀知府,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达。学问渊博,有通儒之称。乾隆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是书体例之确定、总目之分类、类序之撰述,以及轻重先后,斟酌损益,多由其裁定。又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经史子集,公私著述,评论得失,考证异同,辨析源流,成为中国目录学方面的巨著。《提要》虽成于众手,而由其撰写、改定者甚多。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文集体》。

纪晓岚一文官不可能与权臣和绅相斗,电视演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与历史不符
为什么评书吧 金庸的作品不可以听
1个回答2023-03-29 08:01
应该跟版权有关
历史上的刘庸
1个回答2024-05-07 16:04
刘墉(1719-1804年),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刘墉官至宰辅,学富五车,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法曾历经三变。早年,他入词馆初师董其昌,走的是秀媚妍润的路子;中年,继学颜真卿、苏轼诸家,逐步形成貌丰骨劲、丰泽厚实的独特风格;晚年,迨入台阁,人书俱老,炫烂归于平淡,劲气内敛,浑然太极,而臻炉火纯青之境。刘墉在书法上浸润毕生,集群贤之大成,终成一代书家之冠。其书法用墨特别厚重,在清代书坛独树一帜,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的传世书迹以后期的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出墨色厚重、笔势浓肥、笔划变化随心所欲的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满之嫌,虽大多是其晚年书风成熟之作,但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近年,刘墉书迹在拍卖市场多有出现,但表现平平,价格与其清代书坛宗师的地位不尽相符。



  图中所示,为刘墉一幅七言楷书联。旧装原裱,高132厘米,宽34.5厘米。上联“清风偶与山阿曲”,下联“明月聊随屋角方”。上款“瑜圃属”,款上钤“御赐清爱堂”印;下款“石刘墉”,款下钤朱文“刘墉印信”、白文“石”二印。此联笔势厚实丰泽,于端庄中含秀润,圆转中见雄伟。“清”、“曲”、“角”、“方”诸字结字颇有特色,颜体的转折处采用圆转的笔法,横轻竖重,蚕头燕尾,相对两竖笔微带弧形的特征十分明显。综观全联,既有颜体雄伟大气的气魄,又有苏体秀颖俊逸的风采。从笔法、气势上看,应属刘墉中年精力旺盛,书艺处于鼎盛时期的用心经意之作。



  刘墉书法名重一时,当时踵门求书,以求得一纸为荣的人实在不少,使他穷于应付。相传在不得已时,曾命几个姬妾代笔。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称:“诸城有夫人黄氏,笔势极似,诸城晚年书多出黄手,小真书竟至莫辨。”又传说,刘墉书风只落“石”两字,或书“瑛梦禅”,单钤长脚“石”印者皆为代笔。除了受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外,这恐怕也是刘墉书迹在拍场上难求善价的又一原因吧。



  刘墉的传世书迹多为行书,楷书作品甚为少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人楹联墨迹》中,曾刊有二则刘墉七言楷书联,但与此联细细比较,在工整、端庄上还稍逊一筹。而且此联的联语“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意境甚佳,给人一种恬静的感受,字好句好,展卷闲赏之时,每每有养目怡情之奇效。(何文秀)
刘庸的《父亲的画面》原文谁有??
1个回答2024-03-13 13:48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的长毛,很软,也很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去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候。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诚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昏黄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句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子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暇,再用这些小暇当饵。

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粟般飞射。

我也爱夜晚的鱼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是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人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国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十三岁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这类的话,还买了成迭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幺男不男、女不女的,怎幺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父亲有我已经是四十多岁,但是一直到他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于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要倒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地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都说刘备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真的那么昏庸吗?
2个回答2022-11-14 17:29
是的,很昏庸,即便是身边有诸葛亮辅佐他,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好坏,什么是应该做的。
评价金庸武侠精神
1个回答2022-05-26 10:36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为什么不把金庸作品编成评书
1个回答2024-03-17 13:24
一般的评书,
都是需要演讲者加入自己的观点以及添枝加叶,
而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
描写的太细腻,
没有给播讲者留有添加的余地,
因此就没有人播讲,
此话并非本人理解,
乃是评书大师单田芳在一次电视专访节目里说的,
当时主持人就问过此问题。
如何评价金庸
1个回答2024-04-15 01:38
金庸是个出色的文学家,他的武侠小说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出版人,办过报刊,属于现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对金庸里人物的评价
1个回答2024-07-15 12:45
金庸和梁羽生都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可能跟大多数读者的感觉不同,我甚至觉得梁羽生的诗词工夫更擅一筹,而金庸的涉及面要宽很多,对历史文化古籍的研究有独到之处,这使得他施展腾挪大法时得心应手,能够随手拿来为文增色。

男女情事的描写在每部作品中都是塑造人物的关键之处,两个人的笔下这类事情都比较干净,很少有做作肉麻无病呻吟之处。欧阳克如此一个寻花问柳之辈,对黄蓉的感情也是很真。比较而言,梁羽生作品这方面的表现稍差一些,不像金庸笔下男女主人公你来我往,从情愫潜生至柳暗花明,一步一步走来般引人入胜。在我看来,金庸是写男女情事的大专家,他对男女心理的刻画令人叫绝,因此也真不明白为什么琼瑶有那么多的读者。

对于朋友之义,我感觉两个人并非没有着墨,但鲜有古龙笔下的李寻欢阿飞这种朋友之情。天龙中倒是有三个男主人公,可很难说他们之间的情义到了李阿的程度。倒是江南七怪之间的义气让人感叹。

所有的作家都各有所长,对他们的要求就如同郭靖在桃花岛听黄欧萧筝之战时所想:明明一方再高一点便可讲对方击败,可为什么做不到呢?郭靖后来相通了,想必你我大家也想得通。

来个排名吧(这下争论大了,千万别跟我打嘴仗…)

金庸作品: 射雕,笑傲,鹿鼎,飞狐…
金庸人物男性:郭靖,令狐冲,乔峰… … … … 小宝
金庸人物女性:程灵素,黄蓉,郭襄

梁羽生作品: 云海,萍踪,七剑…
梁羽生人物男性:金世遗,张丹枫
梁羽生人物女性:吕四娘,李沁梅

不得不进入人物世界。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武侠小说来讲我感觉还是应该围绕人物展开,其他的三个方面不应冲淡此中心。基于上文谈到的大背景,个人情义与国家民族大义的冲突使他们笔下一个个形象饱满鲜明。

郭靖,乔峰应是其中典型。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虽然自小愚笨,但大是大非从不含糊,呕心沥血保家卫国。乔峰身上的血性更是不用花费任何笔墨。梁作中的张丹枫最有资格划在民族大侠的行列,其身世其言行让我总是想到刘松仁主演的萍踪侠影,让我想到啼血的杜鹃(很奇怪,我也不知为何)。吕四娘的色彩相对于他们三位要差一些,但作为侠女来讲很不容易了,爱恨情仇和比较宽广的视野胸怀俱存(几位女大侠不要说我重男轻女啊,呵呵)。

令狐冲是我在这些作品中除郭靖外最欣赏的形象,他有诚义情义,但不墨守成规(除了师门的事情之外),尽管不时装作几分洒松,但内心纤细脆弱的他活得却是很累。金世遗张无忌的人性和遭遇颇让人感慨,他们作为历史的角色并不很关键,张无忌虽挂着明教首领的头衔,但感觉明教的扯入本身就很有几分牵强。杨过我不想评论,尽管我们是本家,但很不以他为然。而那个小宝呢?<<小宝与康熙>>中张卫健的扮相让我感觉很到位(至少比陈小春的印象深,不过梁朝伟和周星弛的小宝我没看过),很痞的一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恨办事伶俐果断的自私的侠义人物,简直复杂到了极点。且不论我是否欣赏他,金庸的笔下能出这么个形象就让我佩服的很。

事实上,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至少给读者留下性格很鲜明的一个人物,相对来讲,梁羽生可能太拘泥于历史的冲突,没有给人性太多发挥,使得他的那么多人物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凤毛麟角。七剑下天山能说是围绕凌未风来写的么?而孟华兄弟真如同小说名字那样,给我们的印象如流星一般。只有张丹枫,金世遗,吕四娘,冯琳,厉胜男等寥寥几人。

云海玉弓缘被许多读者推为梁羽生的精品,心有戚戚焉,其中厉胜男的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让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很少给她直接描写,多以别人的印象来衬托。性格如此复杂的一位女人,刻画手法颇类似赵敏殷素素任盈盈出现的前期。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们是不是需要站在主体的地位,由作者来描绘而不是总由他人来反衬呢?而金世遗,有时候我把他跟令狐冲联在一起,觉得这两个人都有些可怜,但令狐冲还是稍显幸运写。金世遗,梁羽生给的名字注定了他凄苦曲折一生。

说说武功吧。梁羽生笔下武功顶呱呱的正派角色分布不广,玄机老人一支和天山一支,占据了武林的半壁江山。金世遗中年之后也指点了不少人物,成就了不少人才。总的印象是,金庸对道家颇几分推崇,钟南山和武当山为罪的次数较多,而少林武功的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以觉远和扫地老僧可见)。张无忌郭靖杨过等等的武功跟僧和道的武学修养有着扯不清的关系。五岳中华山派也不乏响当当的角色,令狐冲和袁承志是其中代表。对于西南边陲的段氏,千万不可忽视。

天山一支被梁羽生大大赞叹,并归入武林正宗甚至领袖的行列,跟金庸小说中南武当北少林兼五岳的武林归宗颇不相同。我感觉金庸相对来说更“正统”一些,至少从武功最高者的归属上接近于此。并不是说天山派就不值得推崇,事实上正是梁的作品让我对天山非常向往。只是跟我的最初印象不同,要知道武当少林的名声流传了多少年啊!各种武功中让我最皱眉头的是梁羽生笔下一遍又一遍的“天魔解体大法”,唉,真是一种救命(抑或催命?)武功。

从另一方面来讲,梁羽生的“正统”体现在很少让主人公通过吃草喝药长功力。找到什么邪气的武功密籍很普遍,但细细数来,梁的笔下还真少见吃蛤蟆饮蛇血的蛇例。金庸笔下的邪性的事情很多,尤以天龙八部为甚。除了其中的几个人物外,我对这部作品评价很一般(原因自然还有金庸杜撰的几个背景颇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雁门关外中原武林跟乔峰一家子的恩怨)。

前几天忽然有了兴致,草草翻了翻梁羽生的天山系列和张丹枫系列,把金庸的射雕也温习了一次。突然发现两人作品中居然有一些人名(自然并非很重要的人物)很相近,甚至相同(当然并非仅指射雕)。在此我想并没必要班门弄斧地点出,比我痴比我细的武侠迷武侠通想必早已看到。

这点发现自然无关痛痒,倒是他们作品的其他部分颇令我着迷。并不敢针对两人的高下做比较,那只会引来无休止的争论。仅仅就作品谈作品,与各位回顾。

就历史和事件背景来说,两人的作品大多关注在宋元明清,是典型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时期。宋与辽金蒙的战火;汉人间争夺江山的明初明末;明与清之间数不清的恩恩怨怨。跟陈青云卧龙生之流不同,金梁的作品都架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对汉族的读者更有吸引力。很奇怪梁羽生对张士诚及其相关事宜的推重,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在其中。

小说主角展现自我的场所分析起来也有几分意思。梁羽生对遥远的天边很感兴趣,有冰山,西域,海岛,草原,自然还有少数民族的生活。金庸的小说自然也少不了天涯海角,事实上武侠身上千奇百怪事情的发生怎能少得了名山大川沙漠荒滩呢!为体现人物内心的尔虞我诈和身手的飞檐走壁,皇宫大院也是必备的演出场所。

但总体来看,金庸小说的主体最终还是回到中原大地来打江山,而梁羽生小说中的人物相当大比例经常在天之涯海之角练功比武杀敌。
对金庸《射雕英雄传》郭靖的人物评价

我看过金庸的很多小说,对《射雕英雄传》有着独特的好感,也许是因为金庸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郭靖。
郭靖是个大侠,他不会象韦小宝一般玩世,不会象张无忌最终归隐,他的一生都为民谋利,为国出力,他性格梗直不屈,待人宽容友善,为国忠肝义胆,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象他的小红马一样奔驰在事业的边疆,青年就领蒙古军争城掠地,平定西域,吞并金国。是成吉思汗的虎将。南归后,武艺得到老一辈的极力推崇,隐隐有新一代武学大师风范。再加上对国事的关心,很快成为武林中的新一代领袖。蒙古军南征,他率武林人士艰守近十年,直到城破身亡。英雄一生,可歌可泣,他是金庸人物侠之大者。
对武功,郭靖的成就也不错,华山论剑接黄药师300招不败,以后更是不断修为,炉火纯青。可惜他的悟性极低,成为武学大师简直是奇迹,多亏碰上N个明师的指导,再加个人的超人勤奋!但是,他只会停滞在前人所到的地步,他天资鲁钝,没有创新,不可能闯出什么郭家拳或郭家剑来。
可交际是郭靖的一大弱点。当我看到郭靖当着黄容的面跑出门追穆念慈时,都被他吓出了一身汗。穆念慈怎能比得上黄容?(个人认为啊)就算比得上黄容也不能当着黄容的面追出去啊!
当杨过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耍的他团团转,除了兵法武功,他对人情世故知之甚少。要不是精明的黄蓉,他很多时候都要尴尬死。家有贤妻,真是他的福分啊。
金庸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笨鸟先飞,好!事故圆滑,不一定就不好!
谁知道哪些人写了关于金庸小说里的杨过的书评?
1个回答2023-05-29 20:25
搜刘国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