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然乐亭大鼓大西厢

如何给外国人讲西厢记的长亭送别?
1个回答2024-01-20 19:00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您说的长亭送别一场,是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结局:张生考得状元,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二人终成眷属。
我建议您捎带着提一下西方人都知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自成于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成书晚于《西厢记》260年)。
两个都是爱情故事,但是《罗》剧是悲剧。罗、朱相爱,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最后的结局是罗、朱二人悲惨死去。

所以我建议您从“爱情”上讲。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中外都一样。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
同样是离别,张生满怀信心,抱有希望,那送别二人该说什么?
罗密欧的出走,生离死别,那是一种什么感情?
我像您这样对比着讲,外国人听得懂,听得明白,感兴趣。
您说呢?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西厢记长亭送别
1个回答2024-06-09 09:36
没找到现成的文章,给你提供点写作资料吧.



前人后人共赏《长亭送别》



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什么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西厢记>>与<<牡丹亭>>有什么不同,哪部好看
1个回答2022-12-23 18:16
我认为都不好看
乐亭大鼓介绍
1个回答2022-12-05 22:40
乐亭大鼓书介绍
西厢记.长亭送别 的内容梗概
1个回答2024-02-01 22:46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句话概括?
1个回答2024-02-05 23:09

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乐亭大鼓和京韵大鼓有什么不同
3个回答2022-12-26 07:41
乐亭大鼓和京韵大鼓唱腔不一样。。(有点虚。。。)

这没法回答,京剧和评剧有什么不一样?胡琴不一样,还有唱腔不一样,这都没法说啊

京韵大鼓有借鉴京剧的地方,像什么小彩五先生都是京剧出身
乐亭大鼓就像西河大鼓差不多,就是地方曲种

曲艺里面最高雅的就是京韵大鼓和岔曲。。。。
希望可以帮到你。。还有不懂得嗨我
西厢记长亭送别
1个回答2023-08-09 23:51
"端正好"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
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

“滚绣球”

何时才能斯守?扬花柳絮都飞尽了,你刚来;天边惊雷未起,你要去了。是怨柳枝儿太短,系不住你的飞骏;还是该怪林影稀疏,挂不起向晚余晖?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多情自古离别的伤在我心中有多苦,一声“去也”,你的车儿、马儿就已飞快起程。是呵,你我两厢劝告莫未相思苦,可你去的这般的早!料想到一边是留下的搔短青丝,一边是离去的清减玉肌。有情人怨恨这离别的声色,无情的人怎知晓!
乐亭大鼓鞭打芦花唱词?
1个回答2024-03-01 14:43

乐亭大鼓鞭打芦花唱词。春秋时员外闵德仁前妻去世,留一子闵损(字子骞)。继母李氏在生下次子英哥和三子之后,渐对闵损心生厌恶,竟然以芦花为之絮衣。一日,闵德仁带闵损及次子英哥踏雪拜师途中闵损寒冷难禁,闵德仁怒而鞭之,芦花纷飞。闵德仁返家决意休妻,闵损跪地为继母李氏苦苦求情。“宁教母在一子单,不叫娘走三子寒。”继母李氏追悔莫及,闵德仁也被闵损的孝道深深感动,一家人重归于好。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