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最后一场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1个回答2024-05-20 18:1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三岁宝宝蛀牙...
1个回答2024-05-20 18:14
一般需要补牙的又叫烂牙、虫牙、蛀牙是以细菌感染为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牙齿硬组织破坏性疾病方便的话建议你带上孩子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详细检查过孩子情况后规范处理另外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除了需要到医院规范治疗外在生活上需要注意口腔清洁餐后刷牙减少食用甜性食物等
隐藏的图画3的内容简介
1个回答2024-05-20 18:13

《隐藏的图画3(中英双语版)》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杂志《Highlights》的王牌产品,也是65年前随着该杂志一同诞生的一种可以培养孩子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耐心和自信心的一种趣味性极强的视觉智力游戏。该游戏由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和一批专门为智力杂志进行绘画创作的专业画者合力完成。随着该杂志在美国销量突破10亿册,该游戏已风靡世界。几年前,该游戏中文版首次登陆中国大陆,随即引起了中国小读者的极大兴趣,目前销量已超过120万册。为了满足孩子对这种游戏不断增长的需求,《隐藏的图画3(中英双语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尝试机会。

有一个小游戏有一个小娃娃会说话是什么游戏
1个回答2024-05-20 18:12
talking系列的吧。。。如talking tina(会说话的tina)talking ben(会说话的ben)talking tom(会说话的tom)等等。。。
怎样把中国画书上的原稿弄到草稿纸上自己画
1个回答2024-05-20 18:11
对着原稿临摹即可,呵呵……
黄小明的爷爷经常坐在摇椅上有没有语句
1个回答2024-05-20 18:11
这个你可能是想问一下

有没有语病把

实际上这个句子

是正确的,并没有语病
最后一课叙述了?
1个回答2024-05-20 18:10
都德的文章
在法国的阿尔萨斯有一个叫阿尔萨斯的小学生,在国家的主权遭到践踏之后与村里人一起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课上的见闻深深地触动了他,使其有了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文章表现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深厚的热爱和对敌人深腔的仇恨。
唐僧取经之路
1个回答2024-05-20 18:10
玄奘西天取经毕竞是历史史实。这里加杂传说加神活故事。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陕甘青新大地有着很多版本与之有关的民间传说,口传笔录的很多玄奘取经的故事,时代久远,谬种流传,很多都经不起推敲,但确被真实地记录在地方史志中。

比如玄奘出西安,走的是哪条路,玄奘本人没有说,但到过百一十国,后世人考证,说走了三条路。其实他来回就只能从A点到B点,又从B(终点)回到A点。因为这三条路上都留有玄奘师徒三人的许多传说,流传深远,难以考证,考证者也各不相让。

时至今日,玄奘究竟走的哪条路,我看如果他老人家活着,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

在唐代,玄奘从西安出发,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路。唐僧西行取经,三条道都能去西域。

北路从长安出发,经咸阳、泾川到平凉,在经过六盘山到固原,然后西行到景泰小口(今称索桥)渡黄河,如果他未直达武威,再沿着黑山峡从五佛走兰州后奔河西走廊到武威,过张掖、酒泉,嘉峪关,再到敦煌,后达西域;

中路从长安出发,宝鸡,天水,再走陇右,过兰州,临洮,从河口地方渡黄河,过永登,越乌鞘岭,经武威,到张掖,也能直抵敦煌西域;

南路便是唐僧西行兰州后经过河州走临夏的这条。

如果过咸阳走北线,一定过彬县,古彬州有花果山,那是孙悟空的老家,传说很多,过彬县入平凉,经景泰,才有饿玄奘五天四夜,吃五佛枣的传说。玄奘是经这条线去兰州,一定经过白银的暸高山下高老庄,不然没了八戒娶媳妇的地方就说不通了。

这暸高山往南是走兰州就是上孤山,下孤山,西出锁匙两孤山后百公里,玄奘才能到兰州,不然,唐玄奘就一定未到过兰州。从景泰直接入武成岂不是更便利。传说不等于玄奘取经的真实线路,大唐西域记玄奘的真实线路难倒了大批的学者。

西游记故事的朋友都知道猪八戒来自高老庄,但如果问高老庄在哪一国,恐怕就所知者稀了,其实关于这一点,《西游记》原著有着明明白白的描述------那人(高太公的家人高才)被行者扯住不过,只得说出道:“此处乃是乌斯藏国界之地,唤做高老庄。一庄人家有大半姓高,故此唤做高老庄……”

乌斯藏在明朝,辖地甘青藏,皋兰王岘乡(现隶属白银市王岘乡)西北部有座名山叫瞭高山,海拔2015米,东望山下村庄因大部分人姓高,远古及1949年前叫高老庄。瞭高山是白银近郊山岭中海拔最高的山。这瞭高山两座山峰恰似两只高高竖起的大耳朵,因此本地老乡都叫它驴耳朵山,还说这驴是神仙张果老的坐骑。这一带山脉植被稀少,旱魃肆虐,′是片广袤的十年九旱的荒原。

 

瞭高山上原来有一座庙宇,据说是老君庙,是一位从山西来的姓高的因家事不和、看破红尘出家当道士修建的。他就住在山上,靠化缘过日子并传播道教学说。他出家时,家有妻室,有儿有女。数年后,他的二儿子来此寻见他,请他回家,他不回去,儿子就在山下给一家贺姓财主干活,等他父亲“回心转意”再一起回家。可这高老道士绝无还俗之意,儿子无法就只好一等再等,无奈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年又过去了。老子不回家,儿子没办法,只好继续在贺家干下去。由于这高氏青年勤苦肯干,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加上礼貌谦恭,又懂孝道,博得贺氏全家的喜欢,尤其贺家闺秀贺金红小姐,对小高别有好感,小高呢,亦对贺家千金产生了爱慕之情。贺家老两口也竖看顺眼横看顺心,就把话茬挑明,招小高为婿。但那个时候招女婿也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明清时期当地人就把猪八戒招亲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便将这村庄唤作高老庄,也就是现在的黄茂井子。庄民们在瞭高山脚下修有小庙,内祀“猪八戒”画像,身背兵器“九丁神耙”。这个故事口口相传,成就了猪八戒娶媳妇的高老庄。

1953年,北山大旱,现退休干部、蒋家湾熙春人李作仪随同原皋兰县民政科长魏列恒(后升任为县长)救灾时来到黄茂井一带,是当地遐迩闻名的曾神仙的族弟曾老汉讲述的猪八戒庙来由和这个传说。(《王岘史话》 郝尊忠 主编)
如何看透生死?
1个回答2024-05-20 18:08
人生一世,不过短短几十年,到头来多大成就多大罪恶皆如梦幻一般,化为碎片,尘封于历史,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留下的,那也不是你的,只是你创造的,为后人所有的财富;人之生命,不过一坨蛋白质而已,与朝生暮死的蜉蝣又有何异,虽人有思想,屹立于万物之上,独享殊荣,然最终亦将化为泡影,归于永恒的虚无;人之生活,无论多么幸福美满,多李桐答么精彩绝伦,可终究有走到尽头不复再来之日,虽人生一世,当不枉此生,纵情感受这世上的真善美,为这世界尽己所能带来最大的爱和曙光,轮返,然每每思及人生终有尽头,再美好的人生亦有失去一切之时,不禁添无限惆怅,不得排解,只得寻宗教以得哪慧慰藉。这段话出自我的一篇日记,看似火上浇油,实则看透生死的所有出路都在这里:那便是自我安慰。此下分两条,一条最管用,宗教,既相信不死,二条既狭义哲学,这是彻底的安慰。
西宁名片制作电话
1个回答2024-05-20 18:07
你去随便那个广告公司都能做!气象宾馆对面有一家不错!挺好的!做出来的效果也特别好!好像是40块钱200张吧!我记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