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讨论

(转帖)怎样和孩子讨论死亡
1个回答2024-02-26 23:04
死亡是指生命的离去,离去是一种感觉。 离去,什么离去了? 离去后到哪里去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而尽可能不是一个恐惧的问题。 对于儿童来说,死亡作为感觉而存在。一个孩子无论通过何种渠道致使自己触及到“死亡”都会反映到自己身上,为什么自己会消失了?死亡从来不是老人或是直面死亡者才面对的难题。对于孩子来说,生与死被连接在一起成为他们关心的基本问题。 我们先从了解孩子的感觉开始。下面是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张雷雨老师记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下午加餐后,许涵背着书包在院子里把我拦住,神情焦急地问:“老师,一百年后,会不会死?” 他好像是在担忧什么。我蹲下来,把他的小手握在手心:“宝贝,你问的是谁?是谁会不会死?” 他的眼神里布满着惘然,但很确定地抽回右手,往自己的胸膛一拍:“我,许涵。”我凝视着孩子脸上僵硬的表情和紧锁的眉头,他似乎急需为此刻面临的问题找到答案。我沉思了一会,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说:“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很担心你会死,是吗?一百年以后,我和你都会死的。” “啊!为什么要死?!我不想死!我不能死!”他的情绪有些失控,他极度地恐惧,并且不断地紧握着我的手,一直追问:“老师,一百年之后,我真的要死了吗?” 这个时候,我真的不忍心再一次将这个事实告诉这个幼小的孩子,我的内心在挣扎着。他一定希望我再给他一个新的希望。我沉默了。 “啊,我不想死!老师,一百年到了,我要躲到哪里去呢?!” 我抱住他,紧紧地揽着他。“宝贝,你放心,你现在才四岁八个月,你现在过得很好,爸爸、妈妈、老师都非常爱你。一百年以后,也许不会死。”最后半句,我在不知中就脱口而出。那一刻,我只是感到心痛。可是,难道我要跟他解释,老寿星是可以活到一百零几岁的吗?我又陷入了挣扎。 “啊!你说我有可能不会死?这是真的吗?那你刚才说我要死,是跟我开玩笑的吗?” 看来我们困在僵局里了。我建议道:“宝贝,我们再请教一下其他的老师,或许他们能给一个更明确的答案。”他松了口气,“好的,我去沙池等你,你问了,然后再告诉我,好吗?”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恰好,转身我就遇到了丁老师。我马上迎过去,把刚才的情况跟她描述了一下。丁老师和我一起来到许涵的面前。 “宝贝,我愿意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丁老师热情地向他打招呼。他开始有点迟疑,一脸的茫然和犹豫,直直地看着丁老师,没有开口。 “会死的,一百年以后我们的身体会死的。”丁老师带着笑容很坚定地告诉他:“你认为死是怎么样的?” “可是,我不想死啊,我死了怎么办?” “但是我们的精神永远都不会死。你不想死对吗?” “是啊,我不想死。” “身体会死亡,但是精神是不死的。你认为你不想死,你的精神就可以不死。” “我不想死,我就可以不死了对吗?”他睁大眼睛充满期待地问道。我们都笑着点头:“是的。” 终于,他释然地走开了。 这个故事里,孩子只是在老师的语言里急切地寻找着不死的确定,这对他就足够了。所以一直以来,我在寻找着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可以愉悦地探讨死亡,并且将生的问题和死亡连接上。 瑞士的心理学家丹尼在描述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上探讨了死亡和生的问题,这是我看到的可以给儿童解释和讨论的最好的方式。 它以一个故事来讲述:你们知道,生命是在母亲肚子里,在母亲的卵子和父亲的精子相结合的一瞬间而开始的。这个小小的受精卵后来开始成长,并分裂出许多细胞,一直到后来变成一个孩子。他有一个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还有手、脚和身体的其他部分。 现在我们想一想,有一些小东西生活在妈妈的肚子里。我们叫他们为肚子里的居民。这些居民在肚子里生活得很好,他们游泳,在肚子里捉迷藏,一起玩耍和谈话。 有一天,一位大点点非常伤心。一位小点点的问他:“你为什么伤心呢?”小的说:“我为那个小宝贝伤心!” 其他的居民都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他们问到:“她不是长得很好吗?我们数了她的指头,个数是对的;我们观察她的眼睛,长的也是地方;还有她的耳朵、鼻子、嘴巴什么问题都没有。你为什么为她感到伤心呢?” 大点点回答说:“是的,我知道这个小宝贝一切都没错,我伤心是因为我知道她要死了。” 其他的居民问:“什么意思,她要死了吗?” 大点点回答说:“我以前就见过,小宝贝在这里长大,长得完全了,然后就死去,就离开了,我们再也见不到了。这就是我为什么伤心的原因。” 另一个点点说:“但是,我听说在肚子的外面有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死去的宝贝们去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他们说,在那个世界里有太阳、月亮和许多星星,还有树,有湖泊,有大海,有城市,有花,有人,有动物……他们说美极了!” 第三个点点问:“你能证明肚子外面的那个世界的存在吗?你看见过太阳、月亮和你描述过的所有东西了吗?它们不是真的,它们是你想象出来的。” 另一个点点说;“这没什么意思。如果一个小宝贝到这里来,成长了一阵,然后就死去,目的是什么呢?她为什么要长眼睛、长脚、长手和耳朵,还有她身体的其他东西?她在这儿生活又不需要那些东西。是不是她长出那些东西是为肚子以外的那个世界的生活用的?” 他们热烈的讨论着,讨论着一个未知的世界,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那个小宝贝死了,死的过程正好是离开的过程。我们知道一个新生的婴儿诞生了。 死亡同时也是诞生。这也正是自然界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证明,人的本质是精神的存在。卡尔。普利布莱门这位研究大脑的科学家说:“一种非物质的心智或灵魂,与物质的器官,究竟是在何处接通的?”人的生命将拥有一个特别的不死,这件事情可能快有一个证明了。
大家来讨论讨论自己被老师打手心的故事吧!
1个回答2024-02-19 17:22
我们老师很好,从来不打人。只有开玩笑地拍拍我。
有学伪声的吗?讨论讨论…
1个回答2023-08-15 20:55
刚刚学,新人
讨论讨论四川人。
1个回答2024-02-27 05:29
每个地方都有好人的 同样的地方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好人
希望不要以点盖面
讨论的论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6 05:43
半部论语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不根之论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易之论 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粲花之论 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
长篇大论 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成败论人 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持平之论 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齿牙余论 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崇论闳议 崇:高;闳: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议论。
存而不论 丰: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笃而论之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有真实灵异神奇事件没,讲几个讨论讨论
1个回答2024-01-08 20:33
你觉得灵异事件有吗?
讨论会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9 02:21

讨论会是指许多与会人员围绕某个话题发表自己意见以及彼此间互动沟通、交流的活动。讨论会按照话题内容可以分为单一专题讨论会和综合讨论会。常听说的有:猜成语讨论会、 家庭讨论会、学术讨论会、解放思想讨论会、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经济讨论会、政协分组讨论会、环保讨论会、临床病例讨论会等。

求一本言情书,不讨论性活动的那种!
1个回答2024-02-08 22:32
情圣是怎样练成的
那天她敲了我宿舍的门 都挺可以的,没有那种情节,
讨论用英语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22 17:24
discuss,例如discuss a question,讨论一个问题;join in the discussion,参饥弯加神察讨论
也可以游肢茄用短语talk over ;
如何与孩子讨论问题
1个回答2024-01-23 06:53
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这样一种现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孩子能否诚实应对家长的关键。孩子对父母“说谎”固然是很严重的错误,但是却“事出有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见解”在不断加强,追求“自由、自主”的渴望也在不断加强。孩子这种渴望有时会与家长的意愿产生矛盾——孩子们明白,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愿会遭到家长的拒绝;直接反抗会遭到家长的“镇压”(有时会是残酷的),于是找一种托词、找一个借口,甚至是编造一个谎言,就成了孩子的“最佳选择”。 讨论,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件很有学问的教育方式。用得好,两代人亲密无间;用得不好,会严重伤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综合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向家长们提出如下建议: 1、目的:家长在家庭讨论中不要追求形式上的胜利,而要追求这种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形式能长期保存,因为这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是深入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是密切两代人关系的好方法; 3、心态:在讨论中,甚至是在争论中,家长不要怕孩子否定自己,因为家长也有不足。家长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没有错误,而应该在于能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改正不足,这样,才能带动孩子改正不足,家长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才能真正高大。 4、平等:既然是讨论,就一定要平等。 (1)地位要平等:双方是讨论关系,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要追求孩子表面上的“听话”,要追求孩子实质上的“讲理”——敢于和家长争辩是孩子思维活跃的表现,而压制孩子活跃的思维只会带来不良后果。 (2)发言时间要平等:家长不能以自己能言善辩而滔滔不绝,要给孩子充分发言的机会,家长应该做到少说:你只有让孩子多说,你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 (3)说话方式要平等:孩子在家庭中是“弱者”,在与家长争论的时候尽管观点正确,但往往要冒“不孝顺父母”的风险。此时,如果家长过度追求在形式上的胜利(说到最后一句,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必然导致在双方感情上的对立,失去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欲望和兴趣——赢了眼前的“战斗”,失去了两代人之间密切的感情。因此,家长在“说不过”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的观点,决不能说“我是你父母,你就得听我的”。一次的压制,换来的是永远的沉默,孩子以后决不会与你讨论,因为你“不讲理”; (4)说话态度要平等:家长为了要了解孩子的见解是否正确,在讨论时家长态度不要太“一本正经”,不要要求孩子在形式上敬重自己——正则敬,敬则远(感情疏远),远则差(关系差)——过于严肃的态度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得孩子不能畅所欲言,讨论效果必然不会太好。 (5)安排时间要平等:安排讨论时间或是采取定期的方式,或是由双方提出话题进行讨论,不要仅凭家长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参加讨论。有时尽管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也要注意提前约定时间,不要搞“突然袭击”,让孩子有充分准备,以求增加讨论的有效性。 5、尊重:在单位进行争论,由于同事之间地位平等,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个“不欢而散”,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个“相互之间不说话”;但是在家庭争论中,一些家长为了保持自己的“家庭权威”地位,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因此,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双方应该做到: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父母一定要承认并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力,孩子要在态度上尊重父母。只有如此,才能使讨论产生最好的效果。 6、容忍:因为孩子身上毕竟存在有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讨论中,家长要允许孩子在情绪上和语言上有一定的过激现象,甚至要容忍孩子在“没理”的时候的一些“狡辩”。在讨论时不要急于去指摘孩子的这些“不成熟”(你怎么对父母这么没礼貌、怎么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更不要用孩子这些不成熟的态度去否定孩子的观点。但在事后一定要指出在讨论中“过激的态度”是不对的,用过激的方式与父母讨论更是不对的。 7、不扩大范围:讨论的话题要明确具体,应该就事论事,决不能为了取得“形式上”的“胜利”而采用错误的手段。具体讲就是不要什么事都联系,不要在讨论中用“联想孩子有哪些不足”而随意扩大话题,尤其不能用“揭短”的方式求得讨论的“胜利”;在语言上不要用利用家长的地位什么话都说,不要追求在讨论中说到最后一句,说到对方没话可说。 8、不利用人数上的优势:父母共同上阵,采用共同的观点与孩子讨论问题,会让孩子觉得人数上的不平等,因此其中一人要善于当好“第三者”——站在旁观的地位,只证明谁说过什么,而不表明支持谁;掌握讨论时的气氛,在双方言辞激烈的时候,提醒双方注意缓和情绪,甚至提出暂缓讨论,如此,家长才有“退身步”,不容易使关系闹僵。 9、善后:讨论一定要有结论,即使不能分出对错,也要说明:请尽量参考家长的观点,这个问题我们都仔细考虑后再讨论。双方决不能“不欢而散”,更不能“黑着脸”结束,讨论是否成功以不影响双方关系为标准。 10、讨论尽量不要转化成争论: 在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在学习了解了对方的观点以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一般用“请你参考我的意见,请你仔细想想我的建议有没有合理的部分”的话语结束讨论——立场是站在对方,帮助对方完善他的观点. 但是一旦形成争论以后,我们往往忽视了去学习分析对方观点的正确部分,往往是在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有些时候甚至是去“压服对方”),争论到最后往往是用一句“反正我说了,听不听在你”来结束争论——立场是站在自己的一方。 所以家长要注意,与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转化成争论。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善用“讨论”,少用“批评、指导”,不用“训斥、唠叨”——如此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