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珍说书

形容珍贵历史文物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7 03:56

远近闻名   举世闻名   历史悠久   无价珍宝 雕栏玉砌  价值连城   饱经沧桑   庄严肃穆                 

明代“女版李时珍” 历史上真的有明妃吗
1个回答2023-02-21 21:20
孩子,没有的
历史上珍惜书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3-13 17:19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历史上不懂珍惜的人物故事
1个回答2024-03-22 03:56
南唐后主李煜,其词浪淘沙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浪淘沙相见欢

帘外雨潺潺①,春意阑珊②,
罗衾③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④贪欢。
独自莫凭⑤阑!
无限江山,别时⑥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1 潺潺:雨水声。
2 阑珊:已残,将尽。
3 罗衾:锦缎做的被子。
4 饷:片刻。《草堂诗余》注“一饷谓一衾之顷”
5凭:倚
6 别时:被迫离开故国之时。
李时珍历史
1个回答2023-12-16 09:28

一、李时珍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李时珍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先后三次参加乡试未中,李时珍决定放弃八股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李时珍25岁时,开始正式行医。

他天资聪颖且刻苦勤奋,除了研读医学名著外,还 用心钻研古代的药物学著作。李时珍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深得人们的称赞,还被镇 守武昌的明朝宗室楚王邀请到府中掌管“良医所”。

后来,经楚王推荐,李时珍进人京师太医院。多年的行医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积累,使李时珍深刻地认识到旧的本草经典已经不够用了,重修本草典籍的工作已成当务之急。

于是,在太医院只待了一年的李时珍,就辞职回乡,开始专心致志地编写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二、李时珍的历史资料

1.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2.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三、李时珍的历史资料

名人简介: 名人姓名:李时珍 出生年代:1518-1593 名人职称:医学家 名人国家:中国(明代) 相关介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螅?⒕?牡亟趟?2患改辏?钍闭涔?怀?很有名望的医生。

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更多资料来源于://mrmy]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历史上真的存在七零一容金珍
1个回答2022-10-11 04:40
是个好片 演得好
历史上有名的珍奇异兽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9-05 08:53
金丝猴丶大熊猫丶丹顶鹤。
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适合多大孩子看
1个回答2024-03-04 01:09
适合4-6岁的吧
历史上李时珍到底有多了得
1个回答2024-01-04 01:22
haoxiagn haishihidbucuod !
历史上的珍妃到底是什么样的 珍妃的死是真的自找的吗
1个回答2024-01-04 01:04
在故宫中有一口十分出名的大井,曾经在列强攻打北京,慈禧携皇帝逃亡之际,命令太监将珍妃投入其中处死。对于这件事情,不少人都愤懑于慈禧的手段凶残,对珍妃的遭遇感到同情。然而实际上珍妃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柔弱美好,她行事向来我行我素,这等处罚其实早有预兆,只是蠢傻的珍妃并没有意识到,可以说,走到那一步结局,完全是其自找的。今天编者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珍妃的过火行为。
其实在珍妃刚进宫的时候,还是很受慈禧喜爱的,因为年纪小,性格活泼,再加上长得也很好看,所以无论是光绪还是慈禧都很照顾这个小女孩。在当时,因此她字写的好看,慈禧甚至还一度让她替自己代写文字赐赠给大臣作为嘉奖,这份工作可是一个相当有荣誉的活计,珍妃完全可以凭此跟慈禧建立深厚的感情。
可惜正是因为年纪小,加上从小没有吃过亏,让珍妃的性格十分乖张,在我们看来是活泼个性的行为,放在封建王朝中就是不懂规矩,毕竟皇宫不是寻常家庭的后院,这里代表着权力,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得到约束跟限制。在当时,西方的一些技术工艺传入中国,珍妃曾一度痴迷上了摄影,甚至还让太监给自己拍写真,摆出各种在当时十分不得体的行为姿态,甚至于说是女扮男装奇装异服。
这种行为对于传统的礼仪制度是一种冲击跟挑衅,慈禧知道以后大为光火,最后派人查封了她开在宫外的照相馆,并且处死了替她照料摄像事宜的太监。如果是聪明人,身边的太监都被处死了,算是不小的警告了,应该立马感到警觉,可惜珍妃显然没有这种觉悟,仗着自己是皇上的妃子,依旧行为没有收敛。由于平日里开销大,为了获得钱财,她甚至公开买官卖官,不管是谁来给她送礼,都照收不拒。曾经有一个商人贿赂了珍妃四万两银子,买到了某省管理盐部的肥差。
这件事情传到慈禧那里,立马惹得老佛爷不满,觉得她做的有些过火了,在光绪的劝说下这一次慈禧并没有惩罚珍妃,但是没想到她丝毫不悔过,反而越加放肆,引起朝臣的不满。这一次慈禧不能再继续纵容下去,命人扒光她的衣服,对她进行杖责,并且把她的身份降为贵人。
可惜这个愚蠢的女人并没有就此罢手,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不顾自己后宫的身份,公然替皇上招揽一些先进人士,并且指使一些人参奏弹劾李鸿章这些思想保守的老功臣。且不说李鸿章这边还没有动作,单是慈禧就已经受不了了,朝政之事慈禧都得小心翼翼,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女子也敢前来搅局,这一次慈禧是彻底发怒了,以干政的名义惩处了珍妃,把她打入冷宫。
再后来就是我们开头所讲的,在逃亡之际慈禧没有打算带上这个不知轻重的蠢女子,下令将其处死,于是也就有了故宫中著名的珍妃井。从她入宫到被处死,期间只做了11年的皇妃。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在编者看来,珍妃其实死的一点也不冤枉,在充满着尔虞我诈权术争斗的封建皇朝之中,别说是慈禧这种女强人,就算换了一个人,恐怕也不能忍受珍妃的种种出格举动。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