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社沿革

新会市的沿革
1个回答2024-03-11 07:37

1992年10月8日,经中国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复:撤销新会县,设立新会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新会县的行政区域为新会市的行政区域。(民行批[1992]112号)
1994年1月19日,江门市政府请示广东省政府,提出将新会市礼乐镇划归江门市管辖。2月5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3月12日,礼乐镇划归江门市管辖。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原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其余各镇作为新会区并入江门市管辖。(国函[2002]56号)
2002年9月1日,新会区正式挂牌成立。

西宁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3-08-12 10:33
好像找人才行。
西工大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28 06:15

西工大,是西北工业大学的简称。学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938年成立于陕西省汉中市,1946年迁至咸阳,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截至目前,西工大有友谊、长安及江苏太仓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100亩。

方山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11:39

方山,桥搭亦称茄前方城山,古称龙山。清《禹州志》载:方山有“五龙壁”或“九龙壁”之称,故呼为“龙的故乡”。因地处中原人类始祖活动的中心地带,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较著名的有:伏羲墓、伏羲庙、轩辕洞、八卦台、观月台、睡佛、朱太尉墓、禹母洞、启母洞、红庙、长寿山庄、敏纳拿溯源亭、纸坊水库等。

句容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13:51

句容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句容于西汉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句容,《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并越遂属楚;秦属鄣郡。

秦置江乘县(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废),句容境北部属之。

汉置句容县,隶丹阳郡。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王子党为句容侯,元朔元年(前128年)党死,复为县。

直至南北朝,均属丹阳郡。

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句容琅琊乡、江乘金陵乡立为怀德县,安置琅琊国人。

咸康元年(335年)侨置琅琊郡有实土、桓温为太守,治所在金城(今县境宝华乡西部);南朝宋改为南琅琊郡,齐迁治于白下,陈废。

隋废郡置州,以州领县,句容属扬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七年茅州废,句容属蒋州。

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划归润州。

天宝元年(742年),句容属丹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异州辖句容。

上元二年(761年)异州废,句容复归润州。

光启三年(887年),复置异州,句容重归其辖,直至唐末。

五代时期,升州先后改称金陵府、江宁府,均辖句容。

宋初复置升州,天禧二年(1018年),置江宁府,辖句容。

天禧四年改句容县为常宁县,寻复为句容。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江宁府改称建康府,句容属建康府。

元建省设路,建康府改为建康路,后又改名集庆路,句容归其领治。

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句容属应天府。

清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句容属江宁府。

太平天国时,句容直属天京。

民国元年(1912年),江宁府改称南京府,辖句容,民国3年(1914年),废府设道,句容属金陵道。

民国16年(1927年),道废,句容直属江苏省 *** 。

民国24年(1935年),江苏省划分10个行政督察区,句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属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1938年)新四军进入茅山地区,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抗敌总会”和“抗日民主 *** ”,此间根据地和抗日民主 *** 归苏南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后又曾与邻县地区建立过镇句、江句等县 *** )。

民国32年(1943年)后为苏南行政公署。

敌占区被日伪统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句容划归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4月26日句容县人民 *** 正式成立,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署。

同年12月2日 *** 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句容划归南京市所辖,1950年1月仍划归镇江专员公署。

1953年江苏建省后属镇江专区。

1958年镇江专区改为常州专区,后又改为镇江专区,句容属之。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后,句容属镇江市。

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句容市。

[4]

名称由来

一、以山取名。

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注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又名句曲。

古代句勾二字相通。

因此逐渐写成句容。

二、以山、水取名。

清乾隆《句容县志》转载明万历(句容县志)称:“句容有句曲山,山形如‘已’字。

箕距三茅绛岭,襟带九曲秦淮,县治四面山水环抱,俨若城池。

”清《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今赤山湖管委会),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

泽东为句曲山,形如“已”字,故名句曲。

山源曲而有容,故其境为句容里。

观《赤山湖志》: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勺”上之水注入赤山湖,湖为“口”,四岸有所容,所以叫句容。

还有一说,是以秦淮河取名的。

境内宝华山东南侧系秦淮河发源地之一,山水由县城之东北绕经城南流向西南进赤山湖而入秦淮河,弯曲成“勺”状,县城为“口”处于“勺”中,为“句”字;县城有高地,古之称为“容山”,因而县名为“句容”。

三、以语音取名。

近年,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研究人员认为,句容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他们说着一种与华夏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句”、“勾”相通,在古越语中是“个”、“棵”的意思。

“容”在上古时读“定东切”,与壮侗语译音“岽”字相同。

而“岽”意为森林,壮侗语与古越语又密切相关。

因此,二字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森林”之意。

事实上,古代“句容”这块土地上树木确实是很多的,与周围各县有明显区别,所以以“句容”二字取名是合乎情理的。

灵宝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4 08:29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灵宝点燃了人类文明的圣火,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近五六千年间,灵宝这一地域,已出现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众多的历史传说。
灵宝虞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属虢,关西属秦。晋灭虢,函谷关东属晋。
秦置桃林县,属三川郡。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迁新安县,同年在函谷关故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水得名)。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县。同年在湖关地置胡县。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县,属京兆尹。新莽改弘农郡为右队,领弘农县。后汉复弘农郡。建武二年(26年)划丹水、析属南阳郡。建武十五年(39年)划商、上洛属京兆尹,增湖县、华阴两县。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县、华阴9县,后改为恒农郡、恒农县。
三国时属魏,仍名恒农郡、恒农县,领县仍旧。
晋复名弘农,属司州,领弘农、陕、渑池、宜阳、湖县、华阴6县。
南北朝时期灵宝地区辖四郡:西恒农郡、朱阳郡、石城郡、阌乡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所在卢氏)。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湖城县为阌乡县,同年复置桃林县,均属河南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虢略镇)。领弘农、长泉、卢氏、朱阳四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仍存阌乡县,属河南郡。同年弘农郡更名凤林郡,领弘农、阌乡、湖城3县,属豫州。此时灵宝地区有弘农、朱阳、邑阳、桃林、阌乡、湖城、玉城(义宁元年置)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五代属后唐保义军,仍名虢州,领县仍旧。
宋、辽、金仍名虢州,领虢略、朱阳、卢氏、栾川4县,属陕西路。此时省玉城入虢略,灵宝、阌乡、湖城3县属陕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今阌底镇)。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复置灵宝属陕州。至元十年(1273年)灵宝地域有灵、阌两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清,灵宝、阌乡属陕州。
中华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后属洛阳专区。
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仍名灵宝县,治所在灵宝旧城。
1959年移治虢略镇。1986年2月撤销洛阳专区,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灵宝县属三门峡管辖。
1993年5月,灵宝撤县设市。

南宁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0 09:57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瓯和骆越两个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
秦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州郡县制。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平定赵兴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南宁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
三国时,南宁属吴国辖地。吴把领方县改名临浦县。并从原属交州改属广州。这样,南宁便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一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一说为隋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另一说为西晋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时,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先后更替,南宁隶属郡县均与东晋相同。隋统一南北朝后,开皇十八年(598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一县,州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州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永徽(650~655年)后,以广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宁)、容州(治今容县)及安南五州隶岭南五府经略使,名岭南五管,以广州刺史充经略使,驻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治所设在广州;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统辖原属邕管(统管邕、横、贵、宾四州)、容管(今容县)、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这就是说,这就是说。南宁在唐朝时已成为省级治所。
五代十国时,南宁为南汉国地,仍属邕州,归楚。
宋朝统一全国后,邕州隶属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等7县,南宁仍为邕州和宣化县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两江溪峒。泰定元年(1324年)为庆边疆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得名,即始于此。
明朝洪武二年(1376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西布政使司。
清朝时,改广西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设在今桂林市。南宁府此时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辖州、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
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南宁宣布独立。民国元年(1912年)废宣化县,以南宁府长理事,直属广西军政府,后改称广西省政府。三次迁省:第一次迁省:1912年广西省会由桂林迁到南宁。第二次迁省:1936年广西省会由南宁迁回桂林。第三次迁省:1950年。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民国31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南宁。建国前,南宁城分为兴宁、邕西、邕南、德邻、邕北、模范、宁武7镇(由原来的10个镇合并)。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将南宁城及附近的16个自然村从邕宁县划出。成立直辖广西省的南宁市。1950年1月2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2月初,南宁市郊扩大至21个自然村并设郊区工委(辖3个区)。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南宁。1957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1965年国务院决定改僮族为壮族。
1958年-2002年间。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地区并存。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等县。原南宁地区邕宁、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划归南宁市。 名称来源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 “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改为“南宁”,南宁由此而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至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长山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07 19:31

[沿革]原属长山县,从南北朝至1956年一直是长山县县治所在地。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武强县为长山县,县治移入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隶淄州。大业三年,隶齐郡。武德元年(618年),隶邹州。八年(625年)邹州废,长山县改隶淄州。元中统五年(1264年),淄州升格为淄州路,长山县属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长山县改属般阳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长山县隶般阳府,同年般阳府降为淄川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淄川州废,长山县又改属济南府。1913年隶岱北道,1914年隶济南道。1927年长山县直属山东省。1943年9月为纪念马耀南烈士,将长山县改名为耀南县,1950年4月,耀南县复名长山县,属淄博专区。1953年6月划归惠民专区。1956年3月,邹平县、长山县合并为邹平县,改设长山区。1958年建长山公社、苑城公社,1961年设长山区、苑城区,1968年复设长山公社、苑城公社,1984年改长山镇、苑城乡。1995年苑城撤乡改镇。1997年,长山镇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4.9万,辖西街、东街、南街、大齐、高王庄、后尉、前尉、东尉、郭家、三里、柳寺、马家洼、张旺、小井、小祁、小位、大由、小马、小牛、石官、裴家、杨家庄、焦家、甘后、甘中、甘前、南王家、后槐、前槐、大尹家、后洼、西店、北史、东店、前店、西鲍、后鲍、东鲍、沟盈、田家庄、西江、长韩永池、菜园、北后、北中、北前、前洼、增盛、邵家、官庄、后石、前石、大闫、茶棚、明礼、鲍家庄、南关、河南、南坛、东关、朱家庄、后芽、前芽、尚旺、后栗、前栗67个行政村;苑城镇面积40.7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苑城西北、苑城西南、苑城东北、苑城东南、东绳、后王、中后、中前、西宰、北夏、南夏、东夏、买湖、前王、西丁、任马、大丁、梁郭、公孙、积格、陈度、付家、西庄、王世、小张、董家、黄王、演马、柏林、丁公、石羊、大省、小李、杏村、大巩、闫家、小韩、小巩、弥勒、后麻寨、毛张、前麻寨42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苑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长山镇。
长山一带自古就是有名的“齐鲁粮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长山山药”曾是明清时的朝廷贡品, 如今拥有万亩优质山药基地, 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山药之乡”,同时也是享誉全国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晟佳食品保鲜厂的山药酒、山药月饼 等山药产品已投放市场,山药深加工已经破题,全镇山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
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位于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东南隅,西距县城 12公里,滨临河水,古木参天。建筑清新幽雅,肃穆巍然。据《长山县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宋沼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县韩泽倡仪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 多年的历史。此间历经朝代更替,时坏时修,每次修建都有石碑作证。 返 回 范公祠座北面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大殿采用歇山式建筑,灰砖青石,斗拱飞檐,殿内塑有范公座像。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植银树1株, 高达10丈,院内还有古槐3株,其中1株树老干空,老干内又发出一株新槐,枝叶繁茂蔚为奇观──人称“怀中抱子”。享殿雕梁画栋,茂封修竹,清静幽雅。殿下有匾额两块,一为“长白书院”, 一为“菜垠味会”。 范公祠,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山镇政府于1991年、1994年两次投资巨额对此进行了完整的修复,范公祠将以新的历史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集历史、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丁公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丁公村和石羊村中间,西南距邹平县城约13公里,东南距齐国故城临淄约45公里,时代为新时器时代至汉代。该遗址于1981年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省文物局批准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学实验基地,1992年丁公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50米,面积近2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和汉代五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以龙山文化最为丰富重要,遗址包含时代从距今5500至 20000 年前后, 延续时间3500年左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5000余件,其中1991年发现一件刻有11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丁公龙山文化城址和刻有多个文字的陶片以及聚落、墓葬所显示的社会分层现象表明,这一时期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丁公遗址保存甚好,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处具有代表性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安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3 10:54

东安区是牡丹江市形成市区最早的地方。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东段建成通车设立牡丹江站,逐渐形成了部分街道。东北沦陷后,称“旧市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置牡丹江市后,相继建立中区、南区和工场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数碧山胜利后,始设新安区。但“新安”与“西安”发音接近,为避免发生混淆。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将新安区改为东安区。
1952年1月,由原工场区和东安区一部分改设第二区。
1956年9月,撤销区的建制,设立街道办事处。
1958年1月,撤销街道,复设东安区。
1960年8月,改称东安人民公社,并将兴隆、东村两个农村公社划入“实行城乡结合”。
1962年1月,又将两个农村公社划出,恢复原东安区行政区域,
1968年改称东风区。
1970年初,将东风区划出一部薯中慧余分区域与爱民区划出的一部分区域设立前进人民公社,并将东风区改称胜利人民公社。同年10月,将胜利公社改称东风区。
1980年6月,将东风区改为东安区。 1992年,东安区牡丹江市管辖的市辖区。
1992年末,东安区政府驻地东长安街中段路北。

东城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6 20:00

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
金代为中都东北部。
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东城为15个坊。
清代属大兴县,东城驻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个旗。元、明、清三代皇宫均建于今东城区域内。
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的内一、内三等区。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设东单区、东四区。
1958年东单、东四区合并改称东城区,因辖区在明、清北京内城东部,故名。
2002年,东城区辖10个街道:东华门街道、景山街道、交道口街道、安定门街道、北新桥街道、东四街道、朝阳门街道、建国门街道、东直门街道、和平门街道。
2005年,东城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景山街道、东华门街道、建国门街道、朝阳门街道、东四街道、北新桥街道、东直门街道、和平里街道、安定门街道、交道口街道。共有136个社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