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声史清元

元清是不是中国历史
1个回答2023-06-03 07:08
元清当然是中国历史!但那是清清楚楚的wangguo史、beizhiming史!
第25史到底是新元史还是清史稿?
2个回答2023-03-06 23:17
清史稿
01. 史记 (汉·司马迁)
02. 汉书 (汉·班固)
03. 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 三国志 (晋·陈寿)
0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 梁书 (唐·姚思廉)
09. 陈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 隋书 (唐·魏徵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25. 清史稿 (柯劭忞等)
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山水画发展特点
1个回答2024-02-02 02:25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



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



“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



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



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 “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



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进入本世纪的后期,山水画在各种思潮中面临考验,所幸山水画并没有改为风景画以与世界接轨。现代人认同了山水画,无疑这是确认了山水画的精神、意境和形式。因此跨世纪的画家并没有放弃历史的责任,依然孜孜以求这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突破新的时空。但传统山水画艺术精神中的完善与充实,艺术形式的全面与多样,已使新的创造成为历史的极限,所以现代画家更多的还是在技法层面上作发展的努力。



山水画的改观已是显而易见,山水画的变革更是历史的必然。



时代变了,山水画仍然不同于风景画。
隋唐宋元明清历史故事
1个回答2022-09-09 14:21
历史书上都有啊
天津的历史名人及故事
1个回答2024-01-16 15:59
不知道,好象是谭嗣同
天津有什么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5-10 01:59
李叔同(佛教人士),霍元甲(武林高手),华世奎(书法大家)马三立(相声泰斗)张伯苓(偶的老校长)。
天津历史文化
1个回答2024-02-09 13:02
  天津历史文化: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天津历史文化漫步:(1)古代天津,据发掘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点。然而,在西汉时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浸,滨海平原淹没,汪洋一片,荒无人烟。尔后,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后人曾形象地称海河为“母亲河”,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2)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农耕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称“初仅一渔堡耳”。早期人文心态如何,文字记载阙如。直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遂以敬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精神支柱。这一点,从许多墓葬中随葬的神佑与避邪的祭物,可略见其端倪。(3)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驻跸于海河岸边的庆国寺,同行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在庙中挂甲,李世民遂敕赐更名为“挂甲寺”。这一掌故未见正史记载,属口碑史料,县志对此有所记述,足以凭信。由此可知,至迟在唐朝初年佛教已传布直沽,寺庙当不止庆国寺一处。据史书记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图为证。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天津历史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3 17:16

天津历史名人:

1、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冯国璋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是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3、梅贻琦 梅贻琦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到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4、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5、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来源:—天津 来源:—曾国藩 来源:—冯国璋 来源:—梅贻琦 来源:—于敏 来源:—李叔同

霍元甲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么,津门第一年少轻狂被灭门是真的么
1个回答2024-02-20 23:05
真实存在的

精武门(历史上叫精武体育会)也是他力主创办的

灭门似乎就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