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快板

谁知道渭源这个地名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2 20:33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因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
渭源在什么地方
1个回答2024-03-13 13:22
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南部。隶属于定西市,为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代码:6211****。区号:0932。
渭源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5-20 13:37

渭源历史悠久,今曰渭源,皆因渭河发源于此地鸟鼠山“品”字泉。传说远在宇宙洪荒年代,水患频发,生存艰难,便有鸟鼠同穴之说,鸟鼠山因此得名。这完全颠覆了鸟鼠不共戴天的现代常识,可见远古与当今大不相同。

甘肃渭源的人怎样?
1个回答2024-05-07 18:15
总体来说啊 这个渭源人啊还是老实的 我感觉很好啊 在定西市就我看来最渭源的人好 呵呵~~~~不过啊 老实说那都有好人和坏人的啊 谢???
渭源县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3-04 12:41

渭源县著名人物有:大禹、伯夷、叔齐、瘐信、杨广、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

渭源县第一中学的历任校长
1个回答2024-03-09 15:37

姓名 籍贯 毕业学校 学历 职务 兼职 任职时间 张亨 渭源 甘肃省立第一师范 中师 校长   1943.9—1947.8 漆映琳 渭源 北京辅仁大学 本科 校长   1947.9—1948.7 庞锦春 渭源 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 校长   1948.8—1953.5 雒玉麟 渭源 临夏国立西北师范学校 中师 副校长   1953.5—1958.6 陶立品 内蒙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大专 代校长   1957.10—1959.3 田积玉 靖远 甘肃师大 大专 副校长   1959.4—1961.2 张秀筠 河北定州 北京师范学校 中师 校长 党支部书记 1961.3—1964.1 侯宗周 渭源 西北师范学院 大学 副校长 党支部书记 1963.5—1966.8 宋广善 靖远 靖远高中 高中 革委会副主任   1968.4—1970.3 蒋国元 临洮 西北师范学院 本科 革委会主任 党支部书记 1970.4—1976.12 董世清 渭源 兰州师范 中师 革委主任   1978.2—1981.7 校长   1991.4—1992.7 王之鼎 定西 甘肃师大 大专 校长   1981.7—1984.3 周中荣 陕西 西北师院 本科 校长   1984.3—1991.4 侯孝民 渭源 中央党校 本科 校长 支部委员 1992.7—1997.7 金雁东 渭源 中央党校 本科 校长   1998.9—2012.12 注:本表根据《渭源一中历任校长、副校长一览表》制作。

渭南田姓来源
1个回答2024-03-15 15:19
渭南田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渭南田姓的祖先是陈涉,他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统治者。陈涉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姓氏“田”为姓,称为“田氏”,形成了渭南田姓。渭南田姓的家族发展迅速,在古代曾经有“田氏十六国”之说,而今渭南田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渭南田姓的家族文化悠久历史悠久,渭南田姓的家族文化以“渭南田氏家训”为代表,以“勤俭节约、守正不阿、孝敬父母、诚实守信”为家风,以“家族团结、互助共荣”为家训,以“求学、求实、求能、求真”为家训,以“勤学、勤思、勤行、勤苦”为家训
渭源旅游景点
1个回答2024-07-09 19:22

渭源旅游景点:

1.太白山

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山形险绝,酷似华山,俗称“小华山”。太白山一峰独耸,系云摩天,众山环拱,与露骨山遥相呼应。山势“海拔三千三,离天三尺三,不知路多远,八十一转弯”。

2.渭源灞陵桥

“灞陵腾越跨云天,岸柳朦胧锁雨烟。一泻随心古孟浪,清波渭水涌铁璇。”这是甘肃“临洮诗词》主编汪弘祺先生对家乡名桥的由衷赞美。廊桥命品村肃渭源县灞陵桥,坐落于渭水源头第一城谓源县城南南河滩。

3. 鲁班山

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相连的陇上名山。坐落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是古今兵家重地,中原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为古宁远胜景之一。

渭源风景区:

渭源风景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县境内,全景区包括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双石门等景点。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绮丽的自然景观,是陇上生态旅游胜地。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渭源县2011.8.19 两小孩被杀
1个回答2024-02-10 10:48
是啊 ,这事我知道。听说是无缘无故被杀的,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太可惜了。听说杀孩子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也没有神经病跟他也没有仇恨,他就把两个孩子让自己的小孙子骗家去给杀了。。。。。当时他自己的小孙子也在旁边,说他有神经病那他怎么不把自己的孙子也杀了,
受害的是两亲兄妹,大的女儿今年十五岁,小儿子今年7岁。听说杀的可残忍了,大女儿身上扎了二十多钳子,是那种很尖的钳子。小儿子身上扎了六钳子,但是身后的骨头都被他打的从额头出来了。
渭南市的红色资源或对某历史人物(渭南)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一千字以上)
1个回答2024-03-09 23:04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为悠久。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效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内渭河以北置下吉县,县治在今年内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吉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 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吉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复隶内史。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吉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吉、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烈郡、新丰、下吉、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吉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寺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吉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吉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武帝拓拔□不讳,将下□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为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棂、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吉,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吉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塬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塬迁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置、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吉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大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大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吉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祐一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吉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压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吉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吉入渭南,曰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吉划归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隶陕西省丁乾鹿道西安府。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直辖县。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设置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等县。
  1949年5月,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区,由省真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渭南县,1983年10月渭南县改为县级渭南市,1995年4月渭南地改市,渭南地区改为渭南市,原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归渭南市管辖。(据《渭南县志》)
  1983年,渭南县改名为县级市,是中共渭南地委、渭南地区行政公署、渭南军分区和中共渭南地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区为南高北低,中间因沋河穿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人称东部为老城区,西部为新城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