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小说第二书包在线

关于包公审理案件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00:57
传说中的包公简直是个神,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他明察秋毫,摘奸发覆,洗冤雪枉,因而赢得“包青天”的称号。一部洋洋洒洒、50余万言的《包公案》讲述了包公许多精彩的断狱故事。其实,这些断案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人虚构添加的。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拯的案件
5个回答2023-11-28 19:50
我听过的和你所说的有一些出入.
我听过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和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民间传说包拯审过一个很有名的案件,这一案件是什么呢?
1个回答2024-03-07 14:17

包拯曾经审理过两个很有名的案子,一个是在安徽天长县的牛舌案,还有就是涉及了当时朝上的皇帝的一件案子。

包拯在安徽当县令时审的。当时有个养牛人来到他那里告状,说是家中养着的牛,牛舌头被人给割掉了。牛在那个时候是属于比较贵重的物品,在那个时代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所以这个案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牛没有了舌头,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让报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卖牛肉以减少损失。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果不其然,养牛人刚把牛给杀了,就有人去到包拯哪里前举报。于是包拯就捉拿下了这个人,经过来回的审讯这个人也承认了他自己因为报复杨牛人割养牛人的牛舌的罪行。

第二个案件而且关系到了当朝上皇帝。事情出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官员调到京城为官了,在皇佑二年的四月左右,开封府的坊间传着一个惊人的传言。有一个叫冷青的人,屡屡当众宣称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自己的妈妈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仁宗临幸怀有皇帝的孩子,出宫后生下了皇帝的孩子。民间百姓都以为那个人说的是真的。

通过这两个案子来查看,其实包拯是异常的聪明,推理能力也很好。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神探。

包青天七侠五义第三个案件怎么抓包打听
1个回答2024-01-22 07:47
先去郭府门前答题
然后去当铺
再回到过郭府门前
底线第一集案件原型
1个回答2024-02-19 08:56

电视剧《底线》里第一集案件原型是于欢案件。

在第一集的剧情中,男主雷星宇的原型就是于欢本人,而在最新剧集的一审判决里,于欢也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此剧情播出后,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不少人认为于欢行凶是有原因的,应该属于防卫过当。

年轻小伙的母亲借钱无力偿还,遭到讨债的人侮辱;小伙一时冲动下,捅伤四人,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在剧中,几名法官就小伙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电视剧简评:

在电视剧《底线》中总共十个主要案子,每个案子虽然案情不一样,但是所呈现的现实意义令人深思。

就像《底线》里二审时,法院在写审判词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被害者(催债者)的行为违背人伦,违背人伦放进案件审理考量中,让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词条。

底线改编了哪些案件
1个回答2024-03-19 04:04

《底线》全部改编自真实案件,之后的剧情中还有8个热点真实案件演绎,《抚养权变更案》、《醉酒S亡案》、《奶茶加盟案》、《被闺蜜男友鲨害案》、《top高校生弑母案》、《丁克夫妻案》、《癌症母亲案》、《音乐家案》,40集共10个案件。

特别是翻拍的《辱母鲨人案》、《被闺蜜男友鲨害案》、《top高校生弑母案》也是让观众看到了轰动一时的真实大案的影子。

第一案:辱母案

母亲被催收人员当面侮辱,眼看母亲被欺负,身为儿子的雷星宇再难忍受,用一把管制刀捅向在场四人,造成一死二重伤一轻伤。儿子持刀伤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这个案件,改编自数年前轰动一时的现实案件。发生在2016年山东聊城,事件起因如剧中类似,于欢的母亲欠贷无力偿还,被多次催债,遭受言语攻击、殴打,甚至头被按进马桶,被弹烟灰,看催债领头人脱下裤子等一系列侵害,亲眼目睹一切的于欢几乎崩溃。

一审判决结果,故意伤害罪成立,被判处无期。结果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关注,后经过仔细调查和多方研究,认为于欢的行为确实具有防卫性质,但是结果超出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认定为防卫过当。

二审宣判,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五年。于欢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已经于2020年11月18日减刑出狱。

就像《底线》里二审时,法院在写审判词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被害者(催债者)的行为违背人伦,违背人伦放进案件审理考量中,让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词条。

第二案:被闺蜜男友杀害案

葛晴晴和男朋友分手,男朋友持刀追到住处,葛晴晴把闺蜜穆子琪一个人关在门外,导致其被杀害…… 看得起鸡皮疙瘩,她明明可以把她一起拉进屋里,可她却躲在屋里抱着头,任由闺蜜被害。

这个原型就是在六年之间一次次掀起舆论狂潮的江歌被害案。编剧充分参考了城阳区法院的一审判决,大体上将江秋莲女士聘请的律师黄乐平制作的13分钟小视频进行修改后搬上荧屏。

至此,拿到了最高法和电视台的强大背书后,江秋莲女士的背脊会变得更加坚挺,可以底气十足的继续向刘鑫讨公道了!而刘鑫这辈子会被牢牢地钉在道德的十字架上不得翻身。

第三案:top高校生弑母案

电视剧《底线》中,唐啸云因为不满母亲对自己严苛的要求,因此产生扭曲的心理,冷血将母亲残忍杀害。事后竟然若无其事地放纵自己,逍遥快活。唐啸云弑母案根据吴谢宇弑母案改编。

极端情况下的弑母悲剧,在当代社会震动了公众。至少弑杀至亲罄竹难书,不仅触犯法律,道德评价上也是天理难容。

一个刑事案件到底要怎么做?”画出刑事案件辩护路线图!
1个回答2024-03-04 16:40
这个先上见到的要怎么做发出安检辩护肚性图这个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做好不可马虎大意。
民间传说包拯审过一个很有名的案件,这一案件是什么呢?
1个回答2022-12-13 23:51
安徽天长县的牛舌案比较出名,那时候牛是比较珍贵的。
刑事案件包括什么
1个回答2022-11-28 10:24
还有故意伤害罪,妨害安全驾驶罪,危险驾驶罪。
包拯破过多少案件?
1个回答2024-01-12 21:40
包拯破的案件有史为证的其实不多,很多都是小说和戏曲将其神化。文学作品传颂的案件包括《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拦路喊冤(趁包公坐轿出巡时拦路向包公申冤)、击鼓鸣冤(传说开封府公堂门前前有一鼓,任何人击鼓后,包公便会升堂聆听喊冤者的冤情)。

传说中的包公简直是个神,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他明察秋毫,摘奸发覆,洗冤雪枉,因而赢得“包青天”的称号。一部洋洋洒洒、50余万言的《包公案》讲述了包公许多精彩的断狱故事。其实,这些断案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人虚构添加的。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
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