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古文观止

禅宗要修止观吗?不是无我么还要止观干什么
1个回答2023-02-18 17:34
止观应该是天台教观,禅宗近代以后应该是看话头。没有到阿罗汉怎么能说无我,理和事要圆融对待,不要执理废事,那样就不好了。
止观与禅定的区别
2个回答2023-04-25 15:32
在佛教的修行中,通常止指禅定,观指智慧。
止的体相是系心一缘,也就是将心安住在善的所缘境上。观的体相是善加抉择,也就是对诸法的体相做无误的简别决断。
从佛教真正的出世间修行来说,止观二者虽然有偏重不同,但是二者必须做到不相脱离,也就是所谓的“止观双运”或者“定慧等持”,这时的状态也会通称为禅定或者出世间大定。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3-04-08 05:25
出自北宋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多少字?
1个回答2024-01-20 20:00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游山洞的经过
1个回答2024-03-15 18:2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褒禅山与文人的趣事
1个回答2024-03-18 01:34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说明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深刻道理。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他们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你就可以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美丽。
哪本佛经讲如何修止观还有有哪些禅修方法?除了观呼吸数息观等?
1个回答2024-01-18 17:34

《禅秘要经》,也是讲修止观。”白骨观“出自这部佛经。

这部佛经的观想方法,主要是观想全身骨骼,以及观想身体内的臭秽之物,由此可以进入禅定。很多人在这部佛经中受益,网上可以搜到这部佛经。

另外《观无量寿经》中讲的十六种观想方法,也是著名的禅修法门。

禅宗的禅定、天台宗的止观一样吗?
3个回答2022-10-09 15:12
禅定所指的是(四禅八定)智者大师的天台宗止观是一个训练(定心)的方法但禅宗早已不注重在(四禅八定)上而是活泼泼的观心
游褒禅山记
1个回答2022-07-23 09:55
判断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其 之 而 太多了 指哪一个
游褒禅山记。
1个回答2023-08-21 05:52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