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读后感

2024-02-01 18:01

1个回答
苏轼著作文献读后感

邓乔彬:“……因为苏轼出入于佛老,在遇危难之时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适、随遇而安,泰然面对一切。……苏轼在他被贬多次。且越贬越远后,依然能做到坦然处之。正因为他有这种不为穷通所扰、处惊而不变得乐观精神和人生态度,所以对于柔奴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大加赞赏,以至有此词之作。而我们也不妨可将它看成是苏轼借柔奴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苏轼在初贬黄州之时,自感政治环境的险恶,因而《卜算子》之写孤鸿,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而一旦从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脱后,他的其他作品就能写得超旷悠然。待到自己被贬岭南后,他还真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惠州是如此,被更远地贬到海南的州之后仍然如此。有了旷达的情怀,就能随遇而安。这首《定风波》似是为柔奴而写,却又是自己人生态度的寄寓,同时又成为今后生活的预言,确实很有意义。”

苏轼的《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邓乔彬:“苏轼自称‘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和柳子玉过陈绝粮》),有积极用世之心,但因政见上的分歧,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也就免不了会运用《离骚》以来的‘芳草美人’传统,表现君臣难以遇合的感触。词中的美人应是作者自喻,她的被冷落自然也如自然生活中一样,梦中的期待与醒后的失望,表现出心中的真实情感。至于团扇的形象,又有秋扇见捐的特定涵义。石榴花的‘伴君幽独’可看出一片忠心,而年华易逝、红花难久则有《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的寓意。……苏轼在他的经历中,有过君臣遇合的缺憾,后来更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获罪,成为‘元佑党人’而被贬。如果写作此词之时他任官于杭州,还是在获罪和被贬之前,那么‘伴君幽独’的一片忠心和狷介之士的形象,无疑是有寄托。”

王双启:“苏轼(1036-1101)是北宋时代的一位大作家,是全面多能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学创作上,他兼长众体,诗、词、文、赋都达到了高度水平;擅作枯木竹石之类的‘文人画’能表现一种高雅的韵致,尤其是擅长书法……苏轼能把文学艺术的多种才能集于一身,而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又能互相补益、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正是所谓一通百通,左右逢源的那种情况,所以他的诗、词、文章都有流畅自然一气呵成的特点。苏轼的词,尤其值得重视。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充分的革新精神,促成了词的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高潮。苏轼的路子是‘以诗为词’……”。

我们如果稍微的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出,北宋那些兼长诗词的作家,常常将比较庄重、严肃的题材写进诗中,而那些比较琐细轻柔的题材则用来写词,所以就间接的造就了当时的一种情况,即“诗庄词媚”而这些所谓的媚词就被后来的人们归结到婉约词中,几乎只要是读到豪放词的人都知道,豪放词派是由苏轼创新出来的,至于苏轼是如何创新出新的词风的,就要从这个“诗庄词媚”来说起,苏轼的“以诗为词”,就是把用于诗里面的那些题材用刀刺中来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兆鹏:“由于主体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公也随之发生变异。‘花间范式’的抒情主人公往往不是作者自己,而是没有确切指定性的他人或‘共我’,即使是抒发自我之情,也多是假托佳人思妇之口出之。而东坡词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我,写自我之情,也以我之口吻声气出之,并且‘我’字直接出现在词中,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欲乘风归去’等等。笔者据《全宋词》第一册统计,苏轼三百五十多首词中‘我’字出现六十一次,这些‘我’字几乎无一例外是指创作主体自我……”

王兆鹏:“……苏轼一生都处在多种矛盾的抉择、困扰之中。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精神上的接踵而至的痛苦、忧患,他不做穷途之苦,而是力求从忧患中超脱出来,冲破世间荣辱苦乐的羁绊,以期达到超然自适的精神境界,求得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之中求超脱的人生态度在贬居黄州后更加明显。《前赤壁赋》就形象的记录了作者是怎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解脱忧患苦闷的心灵历程。在黄州所作的众多词篇,大多是这种心灵的‘记录’。苏轼精神上摆脱了痛苦的方式,除了参禅年佛之外,便是回到大自然,在‘清风皓月’中,在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忘却人间的忧患和自身的烦恼,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名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前赤壁赋》)。《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词所表现的心态正可与此相互印证。词写他‘乘月至溪上’,‘见流水铿然,疑非尘世’,便悠然心会,环境、外物之宁静与主体心灵相契合,于是‘解鞍依枕’、‘醉眠芳草’。溪月清风洗却了心头的苦梦,精神上得到一种解脱,因此酿然而睡。如果不是‘杜宇一声’,几几乎不知东方之既白。《临江仙》写家僮酿然入睡,‘鼻息雷鸣’,无忧无虑,反衬出自我忧患重重,心灵激荡难平,世间荣辱、人生进退难以忘却。但在‘江声’中,‘风静’时,词人似乎若有所悟,只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忘却营营’,摆脱人生的忧患。当然,造物主并不让他如此快活,但他时刻想从忧患痛苦中摆脱出来的心态,却形成其词的主调。黄庭坚说东坡词‘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胡寅说东坡词‘超然乎尘垢之外’,王之望亦谓其词‘笔力蕴藉,超脱如此’,(《汉滨集》卷十五),说法虽不一,指的都是东坡词的超脱精神。……”

东坡词表现苦闷忧患,同时又力求摆脱忧患,力图给人一种超脱感,让人从深沉的忧患中解脱,从而去追求新的超感,追求新的自我。苏轼在经历人生苦闷的时候不是麻木的选择放弃,而是在精神上寻求解脱和摆脱这种苦闷,大自然在苏轼的眼中就如同一个拯救人心灵的华佗般,一点点治愈自己心中的伤痛。不仅如此,苏轼还将自己的这种解脱方式进行推广,让越来越多的和他有相同苦闷的人们得到摆脱。
相关问答
简述苏轼生平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4 05:49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
全文
苏轼的《琴诗》中,苏轼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07 03:31
琴声从哪里来的?
苏轼为什么叫做苏轼?
1个回答2023-01-01 17:15
轼是古代车前面的扶手,处于显眼的位置,看上去可有可无,但没有却总觉的缺少点什么。希望他即使身居要位,也要懂得掩饰自己
苏轼为什么叫轼
1个回答2023-05-03 03:31
苏轼叫轼的原因如下 一个是车的前轱辘,一个是车的后轱辘都是车贴近地的部分,起这个名字的目的是希望他俩日后踏踏实实,不要忘本.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
全文
苏轼的轼是什么
2个回答2023-01-02 11:2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名与字是他的父亲苏洵所起.苏洵号老泉,后世称为老苏.为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名字,老苏还有一篇《名二子说》的名文: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
全文
苏轼心中的佛感想苏轼心中的佛大家对这个故事的感想
1个回答2024-01-20 18:38
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屎,见人是屎.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苏轼是什么派词人 苏轼读汉书
1个回答2022-12-25 04:05
苏轼是豪放派 词人。
苏无名是不是苏轼
1个回答2023-07-21 07:10
不是 苏无名是狄公亲传弟子,历史上大唐武则天时期,不光有狄仁杰这位神探,而且还有一位神探苏无名,他的侍销事迹是因为一部小说集《纪闻》,小说的传播力非常大,因此他也是在民间非常出名,《唐史》中有关于苏无...
全文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苏轼和苏辙的名字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6 07:35
我们经常说,“人如其名”,一个人和他的名字之间,或许会有着某种联系,因为名字寄托着他的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培养,所以他也就会照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
全文
苏轼若有思而无所思
1个回答2022-12-24 16:00
苏轼有一篇《书临皋亭》,原文极短:\r\n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r\n译文:\r\n我东坡居士在酒足饭...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