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三部曲》是郭沫若前期自叙传身边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极为真切深挚地宣泄了留日归国的青年学子爱牟在人生的歧路中与妻儿生离的诸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感人至深;在艺术表现上,小说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流畅性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创造社小说的风格特点,而且作为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这种自叙传抒情小说范式在新旧小说的转型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开拓和创新意义。《漂流三部曲》在作品的主观性、情绪性、抒情性、流畅性上都堪称是郭沫若代表作。《漂流三部曲》
全文两万五千余字,创作于1924年2、3月间,在结构上分为三部:第一部《歧路》,第二部《炼狱》,第三部《十字架》,最初皆连续发表于1924年3月至4月的上海的《创造周报》,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橄榄》,由上海创造社出版社在1926年9月出版。《漂流三部曲》作为小说,内容丰富,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位中国的青年学子去国求学——回国谋事——再次去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