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不值得读哈佛

2024-01-11 08:22

2024-01-11 13:02
自从出了个哈佛女孩刘亦婷,哈佛这所顶尖一流大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就近得几乎触手可及了。纷纷地,家长们或暗下决心或指天发誓:孩子啊,妈再怎么节衣缩食也要送你到哈佛念书去!我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增订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版权页上的印数标的是1370****册。
哈佛,这个遥远国度的高等学府,在今天中国孩子父母们的眼里几乎成了成功的代名词。于是,他们趋之若鹜地到书里寻找通往成功的指路牌。于是,充当指路牌的书趋之若鹜地出笼了。说不清是出版商带着家长发烧,还是家长的热情感染了出版商,总之,家教书热闹着:这本说,《千万别管孩子》,那本说,《孩子不能不管》。实际上说的可能都是一个理,玩文字游戏吸引家长的眼球罢了。急于让孩子成材的家长呢,早被《天才制造》、《哈佛天才》之类的“天才培养书”弄得盲目了。
本月,放眼望去,家教书架上挤挤挨挨的仍旧是“XX男孩”、“XX女孩”之类。这些书多由成功孩子的父母写就,从母亲怀胎十月写起,到孩子的幼儿园时代,及至小学、中学,考入大学……一点一滴,琐琐碎碎,讲述如何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教孩子读写算记的窍门,孩子遇到困难怎么教育,孩子做题粗心怎么点拨……通常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多少都会涉及,而且,既然是培养出成功孩子的成功父母,或多或少都有点“绝招”。有这些就足够了,那些为孩子的不成器而愁眉苦脸、气急败坏、不知所措的父母,那些孩子本来优秀、盼着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父母,他们需要这种随和、亲切的大众家庭教育读本。由成功孩子父母亲自撰写的家教经验既可信又可读,我分析《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因素。
一多即滥,这类书中充斥粗制滥造之作几乎是必然的。我以为除细看内容、精挑细选,对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不可照搬,因为天才不可复制。
这真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一本由三位美国密歇根科技大学在读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路……——到美国读本科》,就如高速路上的路标,清清楚楚地写着:美国,前方X公里。而它与说明文风格的实用指南不同的是,请留学生现身说法,以讲故事的方式勾画出通往美国的留学之路。
一个人要想引人注意就得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出版而言,跟风是一种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又是一种策略。后者多少需要些聪明和胆量。不是都教家长如何培养天才、如何培养成功的孩子吗?这时如果有人偏偏底气十足地说“平庸才快乐”,你肯定得多看他两眼。《我平庸我快乐》就是这样的书。说它是家教读物不如说它是小说,说它宣传的是另类家教经验不如说它是对追逐畸形价值的一种反拨。因此不必就平庸与快乐之间的逻辑关系过多追究,我觉得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处心积虑地要让孩子出人头地的父母们静下心想想:成功仅仅是上哈佛吗?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香港学者张信刚的观点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在《教育随想》中说,喜欢让孩子受教育,让孩子出人头地,这是我们亚洲人的价值观,但不能过头,过头之后,变成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为求一张文凭而受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身的扭曲,也是对儿童个性培养的扭曲。
北师大教科所家教专家陈建翔主编的《我们有最好的奶酪——家庭教育新主张》,虽出自学院,却并不艰涩。与实际相贴切,“尊重自然天性,构建平等关系,发挥自主能力,强调持续发展。”从它的编写原则我们看到,一种更理智、更人性的家教理念开始在家庭教育读物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