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幼儿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2024-01-04 12:17

2024-01-04 13:03
谈到“儿童文学的人物塑造”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进行过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写作是一项很自然的事情”,就像一朵花要开放,就像人要学会走路,没有人能说清楚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有这个天赋你就写,写不出来就拉倒。
  我是写低幼的,在这里谈一点我的写作——纯属个人的写作。我写的那些故事,读者多半是3~7岁的小孩子,最小的才2、3岁,最大的不超过12岁。小小孩的语言很简单,要什么就说什么,想要抱就说抱,想要背就说背,生气了就哭。这些孩子的意识很蒙胧,思想也很单纯,写他们、要把他们不会表达的表达出来就更难了。
  我写小孩子,对人物的塑造主要是“以点到面”。发现某个点再去挖掘。这个点就是孩子天性的表现。比如写孩子小气,我的主人翁小气也是有区别的,有个小女孩在公园里走,一会儿就哭着回来了。妈妈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有人打我!”妈妈看到她头上掉下了几片叶子,恍然大悟,便笑着安慰她说:“这小叶子不是打你,而是喜欢你呢!”再比如:有一个孩子很奇怪,他在幼儿园老不愿意穿拖鞋,到后来,我慢慢打听出他是因为“脚趾头太长了”。
  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的纪录和积累能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事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它们分析和纪录下来。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我和三岁的弟弟在苹果树下的一段对话:我问他:“苹果为什么会掉下去呢?”“他老吊在树上太累了。”这是他第一天的回答。第二天,下雨了,对于苹果为什么掉下去,我弟弟又有了新的答案:“苹果知道今天下雨,他害怕打雷,躲到土里去了。”可是,第四天,他又说:“苹果想和蚂蚁一起玩才会掉下来的。”……对话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也是反映一个孩子性格和个性的重要途径。
  孩子的性格是各有特色的,是很鲜活的。即使是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也会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她刚出生的一个月,在睡觉的时候就特别好玩了,首先是手里必须要捏一个东西,那个东西还要是圆;其次她每次睡醒,老是两只眼睛交替挤呀挤,样儿顽皮极了。到了一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臭美了,喜欢照镜子、喜欢穿新衣服,还只要长得好看的人抱。她开始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恩哼”,几乎用在每一句回答里边……十分有趣。只要善于捕捉这些细微的点滴,更多地了解孩子,就能写得生动。
  另外一点就是,必须要对孩子充满爱,因为有了爱,你才会用一种温暖的心态去发现它、去刻画它。就好像你爱一片树叶,你就会爱它所有的状态,即使被虫子咬了一个窟窿,即使它变黄、变红、变枯萎,即使它叶子枯卷了起来,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中外儿童文学的人物形象,外国的教育理念不同,主要“以玩为主”,“在游戏中学习”;而中国过去是“说教”居多,传递的或“知识”、或“品德”,总是给孩子们“讲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作品逐渐有所转变,开始以“趣味”和“情节”为主导,说教性也越来越少。
  要“真孩子”、“活孩子”不是光冥思苦想就能写出来,我提倡“与孩子对话”,就是“蹲下去”,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