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待动物的方式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家长应该怎么做?

2023-11-24 17:35

2023-11-24 21:59
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动物和人都是平等的,告诉孩子,应该善待动物,把动物当成家庭里的一分子,平常要多关照动物的饮食起居。
更多回答

如果有亲戚家的小孩子来家里玩,想必很多养了宠物的年轻人,都会赶紧抱着自己心爱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逃离家里。

因为当小动物遇到熊孩子,极有可能“惨遭毒手”

朋友小梁家里养了一只小猫,刚生了一窝小崽子。她的舅妈和小表弟来家里做客时,熊孩子对着小猫咪又是拍脑袋,又是拎起来晃着玩,引得母猫发怒,狠狠在他手上抓了一把。



小表弟哇哇大哭,舅妈用扫把目露凶光的母猫赶走。小梁回家看到这一幕,赶紧去安抚好小猫。谁知舅妈竟让她赔医药费,小梁很生气:“是他先招惹我家猫的!”

“猫怎么能跟人比?我家孩子的手都受伤了!”舅妈一脸不耐烦地说。有了家长撑腰,小表弟更是得寸进尺:“痛死我了,妈妈,你看它还要抓我,快打死这这只猫咪!”



后来父母过来劝说,小梁只好妥协赔了医药费,并警告小表弟说:“以后你不许碰我家猫!”

诚然,很多小孩子都很有爱心,喜欢小动物,把家里的小猫、小狗当成朋友一样友好相处;但也有一些小孩子玩心过重,性子恶劣,把小动物视作玩具随意虐待。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说明:人们总是会对比自己弱的对象宣泄情绪,这是一种坏情绪传染的层级效应。

一个简明扼要的例子如下:

  • 一位父亲在工作上受到上司批评,回家对着做饭的母亲指手画脚;
  • 被指责的妈妈感到莫名其妙,来到孩子房间数落一通;
  • 受到针对的孩子,一气之下摔门而去;
  • 一只小猫挡在路边,被孩子一脚踢到马路上,一辆汽车奔驰而来……



小猫又有什么错呢?小猫是无辜的,只不过它处在较低的层次,人类有气没地撒的时候,弱小的动物往往被迫成为情绪的宣泄口。

所以说,那些平时总是被父母宣泄负面情绪的孩子,更容易对小动物“痛下毒手”。



一些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有物”,对孩子有一种“任由自己摆布”的掌控欲,动辄打骂、发脾气,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下,导致孩子性格压抑,容易动怒,产生暴力倾向等。

这些负面情绪,孩子只能往比自己弱的一方宣泄,比如小动物、植物、食物或者玩具等。

孩子也会产生类似的掌控欲,当你发现孩子有虐待宠物、毁坏花草、糟蹋食物以及剪碎玩偶等举动,父母就要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虐待动物是性格扭曲、三观不正的表现

实际上,我们常在新闻上看到一些成年人虐待小猫、小狗的报道,这些人把动物的生命看得很卑贱,并从虐待小动物中获得一种快感。

这种快感实际上是一种反社会人格的表现。这样的人性格扭曲、三观不正,若有一天不满足于虐待小动物,而把罪恶的手伸向普通大众,于是很多网友也呼吁禁止虐待动物尽快立法。



而这都是孩子小时候被父母纵容导致的,曾看过这样一个令人十分无语的事件:

有一位妈妈接女儿放学,在校门口买了一只小仓鼠。坐上公交车以后,小女孩就把小仓鼠从笼子里拽出来玩,小仓鼠惨叫,而小女孩笑得很开心。

不仅自己玩,小女孩还拿去捉弄前面的一个小男孩,差点把他给吓哭了,男孩家长十分气愤,斥责了她几句,小女孩也哭闹起来。



女孩妈妈却护着自己的女儿说:“我家女儿都不怕仓鼠,男孩子怕什么!”说完还安慰女儿说:“妈妈再给你买一只。”

这样的父母通常不喜欢小动物,或者认为动物的生命比不上人命,于是默许孩子虐待动物的行为,甚至还赞许孩子“做的好”。



父母的纵容导致孩子越来越肆意妄为,从虐待小动物逐渐演变成校园暴力,随意欺负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以及对家里的长辈大打出手等,长大后还有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

喜欢小动物的孩子,更懂得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

喜欢虐待动物的孩子只是少数,大部分孩子都很善良且有爱心,喜欢和小动物相处。

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家里养宠物的孩子,普遍性格温柔、细心,有耐心且很会照顾人,做人有担当、热爱生活,与人相处更融洽。

因为家长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榜样,所以家长自己一定要在生活中要培养一个热爱小动物,关爱小动物的形象。这要才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善良的品质。
孩子的对待动物的行为方式很多受父母的影响。这是因为孩子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她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