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2023-11-07 08:06

2023-11-07 09:53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更多回答
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花鼓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之一。它以美妙动听的曲调,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深受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全国新兴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后与民间歌舞相结合。清道光年间,传人安庆、怀宁、宿松、望江一带,汲取了民间音乐、岳西高腔、青阳腔及徽调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故又称“怀腔”,成为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黄梅戏唱腔以抒情见长,韵味丰醇,优美动听。唱腔分平词和花腔两大类: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于大段抒情与叙事;花腔大多是民间歌谣与小调。在表演艺术上,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程式,既能表现动作的内容,朴实平易,一看就懂,又能抒发人物细致的思想感情。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后又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肪等。他们演出的《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等剧目,脸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梅戏传统剧目习称36大戏,72小戏,实际上约有200多个。剧目《天仙配》、《朱门玉碎》、《慈母泪》等曾拍成电影,《遥指杏花村》、《柯老二人党》则被拍成电视连续剧。

  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迅速发展。合肥及安庆市均有黄梅剧团、黄梅戏剧学校,农村有业余剧团,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也成立了专业黄梅剧团。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