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说书好段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男,汉族,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

《傅雷译幻灭》揭露了文坛和新闻界内幕,集中了作者最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生活感受,是《人间喜剧》中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奋斗失败、理想破灭的故事:一个颇有才华的青年,梦想凭生花之笔博取文坛上的荣名,但在文...

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体现了一个父亲的爱子情深……

书籍信息:初中生必读书目之一: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内容重点: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主播介绍:一名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定期更新。欢迎大家订阅...

这本书是十岁那年,父亲赠予我们两姐妹的六一儿童节礼物。每当夜深读着这部书,都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纵观父亲的一生,如何评价?有人说,父亲是“双开”人物(即新旧社会都吃得开),如果仅从表象上看,这种观点似乎也不无道理。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却...

《傅雷家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这本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及至目前,它在几十年间的发行量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

傅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孤儿般的处境中,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朱梅馥、傅聪所写,傅敏编著的图书,于1981年首次出版,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 该书是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

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流淌在时间的长河里,岁月将它打磨得越发耀眼,愿每个人都能被它照亮、指引……

体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用心感受亲情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

《傅雷家书》:纸短情长,艺术与人生的深度对谈当喧嚣尘世让你疲惫,不妨静下心来,收听《傅雷家书》。在这本书信集中,傅雷以父亲与朋友的双重身份,向远在异国的儿子傅聪分享艺术感悟、人生哲理。傅雷对艺术的深刻见解,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开启你对...

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留学期间的往来家信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书信摘编,时间跨度为1954年到1966年,话题不局限于生活琐事,还设计艺术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和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热而深沉的爱与期望。这些书信,严肃中透出亲切,深刻却不脱离日常,既充满一个长...

本书中,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了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同时又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含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傅雷家书》不仅包含了家书最重要的内容,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好孩子,你忙,你提笔远不如弹琴那么容易。好吧,我们不再要求你多写信,我也忙。可是十分钟一刻钟就能给你写成一张纸,只要你不嫌烦琐,我可以常常跟你谈天,譬如听我独白。只要你的寂寞不是为了病,我绝不多操心。昨天下午电台又播送你弹的勃拉姆斯五支,效果也比当天的好,亨德密特那本乐理,要不要寄给你?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家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一部跨时代父子书信集,一部影响几代人的家教典范,一部立身处世的人生启示录,现代人的必修课...

本书中,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了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同时又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含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傅雷家书》不仅包含了家书最重要的内容,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那是一个父亲给他的儿子写的家信,是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儿子讲的话。我爱我的父亲,但我的父亲是个普通人。(傅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