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浣溪铃

浣溪沙 宋 晏殊《五》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晏殊 【朝代】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出自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庭中有奇树》 《赠从弟(其二)》...

1224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译文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宋代: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译文及注释译文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注释《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另有一体五十六字。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丝雨:细雨。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11277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译文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11.3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8.5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谢雨:雨后谢神。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19007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17095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 晏殊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宋代: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译文及注释译文人的生命将在有限的时间中结束,平常的离别也会让人觉得悲痛欲绝。不要因为常常离别而推迟酒宴,应当在有限的人生,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到了登临之时,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思念远方的亲友;等到风雨吹落繁花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生伤春愁情。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怜爱眼前的人。注释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年光:时光。有限身:有限的生命。等闲:平常,随便,无端。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莫辞频:频,频繁。不要因为次数多而推辞。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16228
《浣溪杀》【长篇古风言情多人有声剧】泥石流频道出品

故事梗概她,本该素手翩跹飞针捻线制衣备嫁,却在敌国入侵家破人亡后身披战甲护国安民。他,本该坐拥王座指点江山平定天下,却在一夜烈火焚尽皇宫后卧薪藏胆隐忍不发。他,本该安心驻守一方土地半城罪孽,却在千军万马围捕剿杀中白衣染血一剑破天。原本,...

124.3万
浣熊

这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由《谜鸦》、《物质·生活》、《无岸之河》、《初雪》、《37楼的爱情遗事》、《π》、《私人岛屿》七部组成。七个故事以流利世故的语气描绘都会生活,对一切见怪不怪,终究却不能参透命运的神秘操作。

186648
浣花洗剑录

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

6035万
浣纱西施

        西施,子姓施氏(9月19日出生,农历八月二十五,具体生卒年不详,一说卒于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一说七术 )”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562.8万
葛亮《浣熊》

内容简介:《浣熊》是葛亮的“都市异闻”系列之一。包括《浣熊》、《猴子》、《龙舟》、《杀鱼》、《街童》、《退潮》、《告解书》、《德律风》、《竹夫人》九部短篇小说。主要写香港的故事。葛亮作为一个赴港定居者,以一个作家的冷静和体恤看待这座繁华...

552万
小浣熊的臭臭

一只小浣熊淘气闯入,给一对母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双语对照阅读,动人美文,给成长增添暖暖元气。...

101413
Windsong《风之歌》大自然 溪水 放松风铃音乐

正如那些坐在自家沙发上喝着冰红茶享受八月下午时光的人们所知,夹带着风 铃声的夏日微风是美妙的节拍.那些让人感到舒心的乐声以带有两个延长的音轨为特色,是Solitudes系列音乐的重点.那些最先来的聆听者远离去了一个隐秘的花园,那里有风铃声混合着不远处泉...

25.8万
陶浣洛上学记

哈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陶浣洛,这是我写的最好的一篇日记,希望大家喜欢, 谢谢

225020
[昆] 浣纱记

对应视频资料,请移步B站同名账号【昆曲资料】专栏:氍毹嗣音的个人空间_哔哩哔哩_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450654731/channel/seriesdetail?sid=3428090

14500
昆曲《浣纱记》

吴王夫差率军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臣范蠡带到吴国充当人质。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听从范蠡的建议,定计将范蠡美丽无双的恋人浣纱女西施(施夷光),进献给吴王,意图用女色来消磨他的意志,离间吴国君臣,以彻底归顺的姿...

94573
仙铃

【内容简介】宁愿活多钱少,也要离家近。这本是叶县小书办柳青云梦想中的幸福人生。但是一卷《林州志》附录中极炫丽的法决,为他开启了一扇修仙之门。长生不死,乘云御龙,看柳青云一个练气期的小修士,纵横三界,活出一个逍遥自在。【作者/主播简介】作者...

225100.1万
浣熊的终极进化

【内容简介】       穿越来到魔法世界,成了一只浣熊。没错,就是某个干脆面上,自带黑眼罩,贼头贼脑,有个花纹大尾巴的迷之生物。自此走上一条特殊的进化道路。      系统:最终形态——提莫。      洛塔:GUN!你才是提莫,你全家都提莫。  ...

33233.9万
溪溪的朗读专辑

211694
溪和溪妈讲故事

溪溪和妈妈一起讲故事,小故事,大知识!

1633.2万
铃声

4335.5万
鬼铃

欢迎加入QQ群:464830850。 作者:小尾巴。播音:曼珠儿。二十一世纪,人们早已经忘记天师为何人,那些有着特殊能力的家族早已隐退,淡忘在世人的眼中。但是二十一世纪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些人类的眼睛无法看见的东西在蠢蠢欲动着。方家唯一后代,家...

228642
护妖铃

我这一生的愿望,就是陪在他的身边。他是我的恩人,玩伴,是我唯一在乎的人。就算他灭我全族,将我炼化,剜目诛心。 我忘了,我是妖,这一生一世没有尽头。从一开始就已失去了他。

28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