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儒家与现代人生

近现代儒家之于 终极关怀

形上睿智,是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问的基本要素与基础支撑

2115
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主编 何俊教授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教授新书《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选取了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五位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通过具体阐释他们思想要旨和学术路径,分析了王阳明心学在其中或显或隐的迹象。

11553
儒家道统的渊源与传承

一法入三门之儒门!由儒家思想的源头谈起,历览孔孟朱王之统绪!

252318
董仲舒与儒家哲学-张祥龙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家族具有深厚的儒家传统和背景。董仲舒在学术上涉猎广泛,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阴阳五行以及...

602069
聂老讲儒家经典与当代教育

聂振弢任南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国京畿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南首尔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大使,国际儒联会员,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河南孔子学会副会长,河南儒学会讲师团名誉团长,《作文指导报》创始人之一等。聂老师几十...

14665
圣贤智互通说一一与儒家说同

1395243
儒家天命论

                                    儒家言天命,存敬畏图进取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儒家文化中所谓的天命,我发现每次说到天命时,大家都似懂非懂,甚至有人会认为是迷信,特别是外国的朋友,很难听明白这个词汇的真正意义,圣贤经典的特...

11519
儒家哲学

         我是子园,欢迎您来到儒家书院听我讲儒家哲学        我们大多数都在这种教育之中浸泡过十几年,等到我们走入社会之后,已然完全踏过了观念形成的阶段,也已经错过了有时间、有精力、有好奇心去寻找有超道德价值目标的年龄。当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生存之上的更为重要的学问的时候,我们再去学习时,已经形成了执着于过往经验产生的三观了。西方国家的人们有宗教来弥补,那么我们又能够凭借什么来弥补呢?当哲学的积淀不再是必修之基本,甚至有人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系...

302019
儒家经典

24200
儒家真骨血

儒家精神的最高境界:学习了几千年来人人向往的道理,不按照这些道理做,就浑身难受,心中不安,非要这样做才能舒坦。

1906645
儒家经典

诵读儒家经典

371287
儒家的修养

在儒家看来,道德修养就是保持人的本心。只要努力修养即可存其本性之善,并可达到更加完满的善的境界。因此,儒家道德修养特别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标,使个体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1429
《董仲舒与儒家哲学》—张祥龙

612.2万
《金刚经》的智慧与现代人生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金刚经》是佛法的核心精髓,阐释了佛法真谛:心,是一切相生发的源头.人世间真相在哪里?如何开启见到"真相"的智慧?就...

658.1万
儒家修身九讲

方朝晖  著 修身,一辈子做不完的功课。

7122.3万
儒家修身九讲

本书将儒家从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慎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书后附录集多家经典,可用于反复阅读、朗读乃至抄写,帮助修身实践。

13690
儒家静坐法

儒家祖述尧舜,静坐遵循的是“存心养性”。认为“心之体本静,动则失其本”,一贯提倡凭借内静内养功夫,以涵融心性神气,做到心纯体健,以充实人生和完满人生。 本卷包括“儒释道三家修持的相同点”、“儒释道三家修持的不同点”、“儒释的正襟危坐”、“儒家静坐的典则”等章节,知行合一,虚实兼备,甚是精辟。尤其是对儒家静坐功法的核心,即守中法、守一法、守仁法、守诚法、格物法、至命法、修止法、修观法、修定法、修静法、修息法、养气法等12功法,有独到的见解,且讲述精当,易于修习掌握。 台湾 天见心 编著

243.5万
新儒家宣言

这是由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联合起草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简称“中国文化宣言”

12583
【免费】儒家智慧|启迪思想|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思想根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思维体系,内容包括儒家政治哲学、儒家自然哲学、儒家认识哲学、儒家人生哲学、儒家道德哲学、儒家历史哲学、儒家教育哲学、儒家艺术哲学、儒家经济哲学、儒家军事哲学十个方面。

531万
泰州学派:儒家精神与乡村建设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 【内容简介】 本书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16世纪的平民儒家学派泰州学派在参与乡村建设中的思想及实践活动,认为平民可以通过汲取儒学等文化资源,担当农村社会建设的主力。作为...

7660
《儒家书院大学课程》儒家书院子龙主讲

古人读书分为蒙学、小学、大学。蒙学是指对幼儿的启蒙,比如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小学教的对象是童子,主要教洒扫应对、训诂、句读等,洒扫应对是指让童子懂礼仪,比如在长辈面前怎么站,怎么说话;训诂是指具体解释一...

64086
儒家思行录(完)

266.5万
儒家名相通释

142496
儒家哲学史

这个专辑旨在为您讲述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历代儒家的思想体系,深入浅出地讲述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朝代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概念,对于学习儒家思想的学者有启发性的学习意义,全面了解儒家思想也是每个步入儒家的子弟,不可或缺的必然过程,专辑采用大量的历史文献编撰而成,及真实性、客观性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以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宗教的差异性,实为不可多得的一次听真知的听觉盛宴。 现在的教育科目,因为受到西方世界思想的冲击,变得和原来数千年完全不同。学校的教育几乎完全忽视了精神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集中于学术科目的技巧。可以这样形容,我们抛弃了「理」的学习,而集中精力于「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这种教育之中浸染过十几年,等到我们走入社会之后,已然完全踏过了观念形成的阶段,也已经错过了有时间、有精力、有好奇心去寻找有超道德价值目标的年龄。当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生存之上的学问的时候,我们再去学习时,已经形成了执着于过往经验产生的执念了。西方国家的人们有宗教来弥补,那么我们又能够凭借什么?当哲学的积淀不再是必修之基本,甚至有人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系统地接触过哲学,那我们中国人又拿什么来填补心中必然会有的空白?徒然哀叹「空虚」二字而已。 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就具体知识的增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境界,儒家哲学旨在帮助人成为圣人,是让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而不在于使你变成什么人,职业技术的教育就是使你变成什么人,比如工程师、律师、医生等。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件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不同的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这样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个体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如果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还有一种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忽视伦理纲常,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所做各种事的意义是功利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之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而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也就是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只需要了解所做的事情应不应该做而做,其结果则不在他考虑的范围内,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一个人正常的状态;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通过修行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儒家哲学传统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超乎于自身范围,超乎于现世的追求是最根本最自然的欲望之一。从这无可否认无法避免的欲望之中,脱胎出了宗教。伊斯兰教起于阿拉伯半岛,基督教、天主教起于西欧,佛教、印度教起于印度,看这世界三大宗教近乎囊括了所有主要的文明起源国度,却唯唯跳过了中国,这并非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对超乎现世的追求,而是因为在中国本土,哲学的地位可以近似于宗教在其他国家的地位。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从骨子里是哲学的。我们中国的哲学,在本土之所以可以代替宗教的功能,就是因为它发展到了超乎现世的境界。中国的哲学,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精神境界,以获得超道德价值的目的。道家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观念带来了强烈的认同性和超脱性,这种境界和宗教的最高境界是等同的。中国的伦理哲学,完全能够弥补我们心中的空白,来达到精神的富足与完美。

12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