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谈艺录及其他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

伟大的 《罗丹艺术论》 一起学习吧。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苦诉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 这是一位伟大而平凡的父亲写给远在波兰留学的儿子的家信。 1954年1月18日傅聪受中国文化部派遣,应波兰政府邀请,留学波兰,后辗转至英国。1954年到1966年这13年间,是父亲傅雷的一封又一封家信,伴随儿子傅聪的海外漂泊岁月和音乐事业成长。 封封日常家信,全面展现了傅雷家风,再现了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句句文字实录,道尽了家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血脉深情,亲切而不失严肃,日常却蕴含深刻,琐屑又涵盖丰富。 今天,我们打开这本书,它将给我们展示怎样的舐犊深情,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修为呢?

傅雷夫妇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 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

那是一个父亲给他的儿子写的家信,是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儿子讲的话。我爱我的父亲,但我的父亲是个普通人。(傅聪)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男,汉族,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1]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

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留学期间的往来家信

《傅雷家书》作者:傅雷,朱梅馥,傅聪简介本书是傅敏先生对这部当代经典的最新修订,以傅雷夫妇为主线,傅聪信以附录形式收入。编排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傅家父子之间关于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文学艺术名家的讨...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1966年期间写给儿子的家信,在儿子傅聪出国留学间,用一封封家书怀揣着对孩子满满爱意与嘱托,教儿子做人处事,告诉他如何维持做艺术家的真诚,坦白……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

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聪是他们的长子,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这本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信,当时傅聪之身一人去国外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时时牵挂着他,所有的关心关切都在字里行间,从生活到艺术,一直陪伴着孩子。所谓天下父母心,谨以...


好孩子,你忙,你提笔远不如弹琴那么容易。好吧,我们不再要求你多写信,我也忙。可是十分钟一刻钟就能给你写成一张纸,只要你不嫌烦琐,我可以常常跟你谈天,譬如听我独白。只要你的寂寞不是为了病,我绝不多操心。昨天下午电台又播送你弹的勃拉姆斯五支,效果也比当天的好,亨德密特那本乐理,要不要寄给你?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于1954至1966年间写给长子傅聪(著名钢琴家)的书信合集。书中收录了百余封家书,内容跨越十三年,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艺术追求的悉心指导,也是两代人关于人生、道德、文化乃至家国情怀的深刻对话。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去对待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从容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做未来的预测,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过去、过错,真正的彻底悔悟,才能不被记忆侵蚀。我相信你会慢慢学会这一套,并且变得越来越坚强。—...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

文坛巨匠苦心孤诣的教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