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是这样

如實如是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本书试图探索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痛苦及烦恼产生的根源,以及它的解决之道!为何哪些当时看似对我们有利的选择,最终害了我们?而那些当初让我们难受的,咬牙坚持的事情往往最终成就了我们?人生的苦难究竟有多少是自找的?又有多少其实是成就我们的?

地理音乐家李志辉将佛道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佛教风格、道教风格音乐作品,专辑为“如是 道”,专辑收录的十首原创音乐作品,分别来自2011中国南岳国际道教论坛开幕式及2013泉州“观音法雨”三万人佛教音乐会。音乐制作大气磅礴,旋律优美动听。集合国内外最优秀的演奏家团队、爱乐交响乐团及亚洲爱乐合唱团于顶级录音室北京乐家轩进行录制合成。

本书没有太多涉及营销概念和方法论,而是以大客户销售活动的十大模块(初次见面、建立关系、客户需求、沟通技巧、呈现方案、异议处理、竞争策略、谈判技巧、最后成交、销售心态)68个典型销售场景,细化到如何应对的方法和具体的话术,最后拿下订单的过程。68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适合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使销售人员可以正向完整阅读,也可以带着问题在书中具体模块的销售场景下反向寻找答案。本书作者陆和平老师是资深营销管理顾问,10年销售管理职业生涯加上15年销售讲师经验使得本书实战性更强,它不告诉...

如果35岁是一道分水岭,我们的职业规划就应该停留在那里吗?我们如何才能看清自己在脱离了平台之后的价值?被公司毕业了之后该如何安身立命?如果职场注定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地方,那么那些正直而又有能力的人该去哪里?我如何才能知道老板是摆出一副...

由丁丁张作词,金玟岐作曲的综艺《送一百位女孩回家3》主题曲《这样的你》今日上线,改编后的编曲以轻柔的钢琴与大气的弦乐为主旋律,传递柔软却不失坚韧的温暖力量,阿云嘎沙哑感性的细腻歌声,收放自如的情感和流畅的转音将这首充满力量的歌曲诠释的淋漓尽致,细细描绘着大城市中小小女孩每一个勇敢瞬间,用温暖而坚韧的力量,陪伴她们渐渐成长。

心灵短语


爱是如TA所是,不是如我所想

作者以画与文的结合阐述了人生哲理,包括:扬善励志、观察世间、随机应缘、显正辨邪、舍妄求真、本地风光等内容。

“正常人谁这样”“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们都这样为什么你不行”...这个世界,人人都在立规矩,画圆画方,只要踏出去的都要被谴责。可人类天生爱自由,越是束缚越有反抗。上天只将自由赐给热爱自由的人并随时准备保卫它的人。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

也曾努力弥补但仍然一错再错,也曾拼命挽回但仍然无药可救,也曾想要重新开始但仍然一身狼狈,尝试了所有可能与不可能的方式,最后,只能这样了。 《就这样了》,我们的关系已无计可施,至少留些美好的回忆去怀念,不论最后走到哪一步,以往的快乐都是真实存在的,以后的日子,祝你幸福,也祝我幸福。

俞思远新歌《就算这样》致爱女的深情寄语 继上月推出单曲《JustBe All Right》广获好评后,本月潮流音乐人俞思远又再推新歌《就算这样》,整首歌混搭了Techno&Minimal的曲风,简单又恰到好处的融合了两种元素,并在循序渐进中发散音乐的极致魅力; ...

很难想象林采欣贝贝已经是一名入行15年的“老”歌手了。除了之前纷纷扰扰的「心墙」和2013年的中国梦之声比赛,她似乎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跟她同时间甚至更晚出道的歌手,很多都早已离开了这一行,而她依然还在继续坚持,继续唱着她自己的歌...


你是否在一瞬间,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我曾问过长者,什么是青春,他说,青春如花,或许短暂,但足够精彩,能想你所想,做你所做。尝一壶清茶,赏一轮弯月,看一本好书,品一味人生。你可以戴上耳机,你可以闭上双眼,听三分天下,听几分愁离,从音乐中攫取快乐,在跃动的旋律中张开心灵的翅膀。 夜幕降临,无数灯盏繁华,每一盏灯下都有无数悲喜人生,品味生活,如是我闻。 如是电台,用我的声音陪伴您每个日夜。


如是我闻 般若波罗蜜多


依据麻省医学院主任、国际知名成瘾训练专家贾德森·布鲁尔博士的研究专辑介绍了成瘾相关的很多研究,结合中国当下社会情境,让复杂的科学变得容易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以及怎样打破心智习惯。卡巴金博士:打破心智习惯,不靠暴力、不靠意志力、不靠贪图短暂易逝的奖励,而是靠真正地置身存在之域,置身纯粹的觉知空间,发现我们称之为“当下”的这个永恒瞬间里蕴含的巨大能量。一起在专辑,在练习里感受这种能量。有正念练习疑问,请到“知识星球”,加入何晓宇老师“正念读书”星球解惑。


心理学家研究快乐,发现快乐有三种:第一种,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眼耳鼻色身意的满足带了大脑中多巴胺喷射的快感,人们把这个成为快乐。这种快乐有时会让人上瘾,因上瘾而产生烦恼。最后,比如大病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这些快乐必定失去,因为失去而带来极度痛苦。所以,这些来自欲望的快乐其实也是痛苦的来源。第二种,道德的满足会带来快乐。很多历史上品行高尚、利他助人的人也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比如德兰修女。这种利他的行为带来的快乐持久而稳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让人感到平安、踏实...

正念(samma-sati)这个概念从2500年前一路走到我们这里,经历无数智者名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金领白领各式人等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深度去实修、论证、推崇、质疑、验证、研究、宣扬、贬损,依然保持活力、从容、自在。正念只是如是地那里,不生不灭。有正念练习疑问,请到“知识星球”,加入何晓宇老师“正念读书”星球解惑。